中国形象:不同领导代际的认知与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格外重视国家形象的跨文化建构与传播,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多代领导人专门就国家形象做过非常详细、深入的论证。例如,毛泽东强调说,“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的”[3];邓小平认为,“要维护我们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我们绝不能示弱。你越怕,越示弱,人家劲头就越大。并不因为你软了人家就对你好一些,反倒是你软了人家看不起你”[4];江泽民在199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说,中华民族有着“酷爱自由,追求进步,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光荣传统和民族品格[5];2011年年初胡锦涛访美期间,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亮相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引发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相比于宣传片所承载的信息和意义,学者们更关注这一行动本身所预示的可能性——中国在跨文化传播中以更为主动、积极的姿态建构国家形象已是大势所趋。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6]。
在上述所摘录的若干领导人的讲话中,可以看出的是:第一,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关注和重视中国的国家形象建设,重视国家形象的自我塑造以及有效地进行对外传播;第二,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国家形象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命题、任务、策略与技巧都应该进行变化和调整。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空前提高,新一代领导集体正在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国际话语体系,与世界各个国家、各种文化圈层展开积极的对话,这不仅对于国家形象的理论研究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跨文化传播实践而言也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历史时刻。
中国以积极的姿态进行国家形象的跨文化建构与传播让我们增强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因为中国正以一个“和平崛起”者的姿态成为世界话语体系中不容忽视的一支力量。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仍然极为严峻,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快速的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在世界话语体系中表现极为突出,势必导致一些传统的西方大国的失落、猜忌甚至是恐慌,唯恐中国会再现西方世界“强国必霸”的历史;同时,频繁的国际交往、互动、合作使中国获得了更多的与世界话语体系进行对话的机会,但却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中国国家形象被塑造的状况,尤其是“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7]。此外,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宝贵的经验不只是中国独有的财富,它应是多彩世界共同享有的伟大宝藏,中国有理由借助各类机会和平台进行积极的跨文化传播,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大向世界宣传中国”[8]。最后,中国如何立足现实向世界表述自己还是一个策略性和技巧性的问题,“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时代一去不复返,“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悄然来临,中国的故事、中国的精彩、中国的道路、中国的成绩应该积极地进行对外传播,并且以我们为主导进行传播。因而,习近平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强调“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