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传播的迷思与拐点[1]——试论中国对外传播的“区隔化”传播

中国对外传播的迷思与拐点 [1]——试论中国对外传播的“区隔化”传播

许多学者认为,“以张骞通西域为内容的传播活动,掀开了中国传播史上对外传播的第一页”[2],“在古代的对外传播中,国家实力与国家政策决定了该国对外交往和传播的强弱”[3]。而在当下,传播革命的迅猛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族群间的信息交流互动更加迅捷、更加频繁、更加复杂,中国如何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如何在激烈的媒介化竞争中做好我国的对外传播工作,已经成为当前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在迎接“十九大”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近70年的奋起直追,改革开放近40年的跨越发展,中国已经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但是,“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我国对外传播中传播观念、话语体系、传播技巧的构建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这诚如《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所指出的,“主动做好对外传播,才能在国际舆论场中亮明我们的观点、表明我们的态度,才能构建好国家形象,提高我们的感召力和影响力”[4]

对外传播是一条双向交流的对话之路,“中国对外传播经历了从硬件设施到核心能力的打造,再到护航‘一带一路’的发展阶段”[5],对外传播理念从以宣传为主到进入注重对话与交流层面,但理念认知和实践运作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今世界价值观念的对立依然存在,中国话语若要深入其他国家(地区),就必须要考虑当地受众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一步认识我国对外传播存在的误区,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传播的效果,是新闻传播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当下中国对外传播中的现实环境和制约因素,试图以传播学视野为主导,从传播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三个学科交叉维度中分析中国对外传播中的“区隔化”这一传播学研究的命题,阐释我国对外传播的新理念与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