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城市广播电视台对外传播的核心
在国际传播和国家交往中,有关“话语权”的较量从未停止过。长期以来,在国际社会中,西方主导着建构中国形象的话语权,从前原诚司2005年在美国提出“中国威胁论”[9]到2015年沈大伟重提“中国崩溃论”[10],西方一直在建构他们想象中的“中国形象”。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壮大和国际影响力的与日俱增,无论从国家发展的国际战略角度还是社会心理角度,中国都需要争取国际话语权,建构良好的国际形象,为我国及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这是习近平对外传播思想体系中有关国家利益的核心层面。
中国学者张铭清认为,“话语权是传播学概念,指舆论主导力,属于舆论斗争的范畴。国际话语权是指通过话语传播影响舆论,塑造国家形象和主导国际事务的能力,属于软实力范畴”[11]。习近平不但高度重视我国国际话语权的理论问题,而且还提出了获取国际话语权的运作机制和具体方法,他在201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提出“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12]。掌握国际话语权,要改变被动建构的格局,实施主动传播战略,而主动传播需要在认清现实的国内外环境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传播策略,传播适于受众接受的内容,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13]。
中国的国际话语权需要用中国自己的声音去打造与中国相符合的中国国际形象。201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对我国的国家形象提出了全面而系统的阐释,即“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14]。向世界各国人民呈现良好的中国形象,是习近平对外传播思想的重要内容,他更是身体力行,通过他自己的声音,主动向世界传播中国的这一形象。2014年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15];2014年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他说,“中国的先人早就知道‘国虽大,好战必亡’,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16]。
国家形象是一个集合概念。从地缘学说和行政管理理论来看,国家形象是由不同地区形象和各省市自治区形象集合而成的。其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前所未有地加快,城市形象则成为国家形象这一“集合体” 中的突出代表。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通过媒体、人际沟通、宣传公关等各种传播渠道来影响和改变人们对一个城市印象的能力,体现为一个城市对其整体形象体系的构造能力,体现为城市对其形象的传播和推介的水平和力度。城市的对外传播,最终体现为一个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否得到国际间的双重认同与赞赏。作为城市传播主渠道的广播电视台,在这方面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