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传播中的“区隔化”传播
虽然,国内有不少学者并未直接采用“区隔化”传播来研究对外传播,但是“区隔化”传播的理念却早就渗透相关研究中。早在2013年,孟建、董军在《中国对外传播战略的现实困境与适时转向》的论文中就提出,我们要迅速改变以往“大一统”的对外传播格局,应立即实施区别化、区域(国别)化、精准化的对外传播战略[11]。张昆、王创业在《疏通渠道实现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立体传播》一文中也指出“所谓的立体传播,指的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面向的多维度和传播覆盖的多层面,进而形成国家形象对外立体传播体系”[12],并从桥梁人群、组织机构、传播媒介三个视角对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渠道进行论述,提出要将各渠道进行统合,实现国家形象对外立体的“战略传播”。所以,区隔化传播是包含“精准传播、立体传播”等在内的一种传播理念,是对外传播在今后运作过程中实现历史性拐点的基础。
通过对对外传播的现实环境和制约因素进行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对对外传播效果的忽视,除去对传播主体认知的欠缺外,很大程度上在于未对受众进行清晰地分层。分层其实指的就是多层,就是进行“区隔”。既然区隔化传播要求做到层次清晰,那么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理应首先对受众进行分层。只有从受众的视角出发,在对受众进行清晰的分层的基础上,才能够有的放矢地确立不同的传播主体、传播生产符合不同圈层的传播内容,选取不同的传播渠道,建立起中国对外传播的立体传播体系,最终实现有效传播。传播效果研究一直以来占据着传播学研究的半壁江山,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但是,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如果仅仅从传播效果单方面研究出发,寻找有效传播的路径已经是一种比较单一的思维方式。这一领域的研究亟须引进新的学科视野。本文在坚持传播效果研究作为主导的基础上,从传播学拓展到社会学、国际关系学另外两个主要学科维度,去探寻对外传播中“区隔化”传播的运作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