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的现状
2025年09月26日
(一)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的现状
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1972年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背景下被推广开来的。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以及“混合遗产”,指的是不可移动的遗址、运河或建筑,但不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可以移动的馆藏文物[3]。自此之后,“世界遗产”“文化遗产”的概念得到不断的研究与调试。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使得世遗公约中基于不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得以扩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将人的概念纳入进来,使得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经历了由“物”到“人”再到“整合”的轨迹。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正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共同努力下朝着一种整合的视角迈进[4]。本文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既包括世界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这样一种整体观视角下的“世界文化遗产”展开讨论。
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研究目前主要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定义进行历史的梳理。这一类研究主要从不同的入射角分析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演变,如从文化意涵层面理解世界文化遗产[5],从“物”“人”“整合”的视角演变的层面来分析其40年来的概念演变[6],在此基础上分析世界文化遗产概念存在的局限性等[7]。二是抛开概念的范围与界限的框定展开研究。从旅游地的创新发展[8]、遗产在地方政府与文化精英之间的话语建构[9]、博物馆的设计规划[10]、世界遗产的申报程序等方面分析世界遗产的现状,认为其数量逐年增加但空间分布很不均衡[11],存在对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产权不明晰以及成本难以核算等问题[12]。进而,评析其存在的价值,研究关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