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助推媒介化社会的迅猛发展
社会的媒介化肇始自19世纪30年代大众媒介的出现,但媒介化的突飞猛进则自电视普及之后开始,电视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于媒介的依赖性,并大大增强了媒介对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力。但是,即便如此,在新的媒介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出现之前,媒介对于社会的影响力依然是有限的。在网络技术出现之后,社会的媒介化进程才开始大大加速。
媒介化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媒介影响力对社会的全方位渗透。在真实世界之外,媒介营造出一个虚拟的无限扩张的媒介世界,人们通过媒介来获取对于世界的认知,甚至依据从媒介获取的信息来指导现实生活,这也恰恰验证了李普曼关于“真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的预言。
但是,仅仅是通过媒介营造的虚拟空间来构造媒介化社会是远远不够的,媒介化社会从其本质上讲,意味着人的媒介化,或者说,每个人都是在媒介深刻影响下的“媒介人”,对于生活在媒介化社会中的人来说,不仅对于世界的全部想象都由媒介来构建,其思维方式、个体意识也烙上了媒介化的烙印。
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技术所带来的社会媒介化进程的加速的确使得媒介化社会雏形初具,但只有媒介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媒介融合”才能够从更深层的意义上建构媒介化社会的社会意义和个体意识,成为推动媒介化社会形成的核心动力。
事实上,这种推动正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例如,媒介技术的发展,DV的普及,使得普通老百姓自己拍摄的节目也可以在电视台播出;网络视频点播的日益增多,使人们不需要每天都守候在电视机前按时等待喜爱的电视节目;互动电视的出现,意味着电视台的信息资源可以为普通受众很方便的积累。所有这些,从表面上看,改变的是传统电视节目的信息集中、线性和高度权威,就社会意义和个体意识而言,则象征着个人多元化视角和去中心化意识的逐渐成熟。
不仅仅电视是如此,网络游戏的普及也已超越了单纯的电子游戏的范畴,而成为重要的电子媒介。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穿越时空、手执兵器的游戏角色,带有了很强烈和鲜活的生命痕迹;那些由三维模拟出来的虚拟空间,则同样可以见证与现实生活并无二致的喜怒哀乐。在这些虚拟的、影像化的空间里,年轻人们找到了自己渴望的生活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个个“媒介化人”。
事实上,无论是互动电视对于“互动”性的追逐,还是网络视频点播对于“实时”性的扬弃,抑或是网络游戏超越了游戏本身而成为一种多元化的“电子媒介”,在“媒介融合”浪潮业已到来的今天,不同媒介技术的相互交融,对于媒介化社会的形成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