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形成媒介裂变重组的重大契机
“媒介融合”就其表现形式而言,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在传媒业界跨领域的整合与并购,并借此组建大型的跨媒介传媒集团,打造核心竞争力,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其二,则是媒介技术的融合,将新的媒介技术与旧的媒介技术联合起来形成新的传播手段,甚至是全新的媒介形态。
媒体间的整合作为媒介融合的第一种表现方式,来源于传统媒体在面对新兴媒体时的竞争压力,在充分利用自身既有的信息平台和资源优势的前提下介入、整合新兴媒体是其必然的选择。在互联网的媒体特质不断彰显之后,越来越多的传媒公司开始进入互联网行业,实行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与此同时,传统媒介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庞大的受众市场也激发了与媒介相关的企业强烈的赢利欲望,所有这些,都推动了媒体整合浪潮的形成。
早在1992年,美国《圣何塞信使新闻报》就增创了全球第一份电子网络报纸,中国的《杭州日报》也在1993年成为国内第一份拥有网络版的报纸。1995年12月,美国的微软公司与全国广播公司联手,在互联网上开设24小时连续播出的有线电视频道。2002年3月7日,北京开办了一个传统媒体协作网站“千龙网”,千龙网几乎包括了北京最有实力的几大传媒,首次以产业的形式实现了电视、报纸、广播和网络的融合。紧接着,上海九家单位联合成立的“东方网”和广东以报业集团与广播电视、出版单位联合打造的“南方网”,都成功地实现了跨媒介的融合。
从目前来看,进行跨媒体的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媒介资源,降低媒介运营成本,同时借助新媒介的传播手段,可以最大范围地寻求受众,打造强势媒体,所有这些仅仅依赖单一的传统媒介都是无法实现的。
但是,在媒体整合的汹涌浪潮面前,我们同样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仅仅依靠媒体自身在激烈竞争中所产生的压力所引致的融合并非媒介融合的本质,归根结底,媒介融合的根本动力来源于技术的力量。新的传播技术的发展,不仅使得媒介的传播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更重要的是,新的传播技术带来了传播方式的革命,为未来的媒介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想象,并极有可能催生出全新的媒介形态。
以Web2.0技术为例,相较Webl.0而言,Web2.0以个人应用为核心线索,互联网的使用者可以自己提供网络内容并进行复杂的交互沟通,构造个性化的网络空间,其应用以博客最为典型。事实上,博客的出现,很快与媒介结合在一起。在美国,以博客为平台的个人电视台已经初具雏形。在未来,更多的博客将与媒介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仅博客可以成为大众传媒重要的信息来源,甚至每一个博客都可能是一个独立的媒体。
当然,从新技术所引致的可能性转化为成熟的媒介模式,很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在国外,这种尝试已经开始,并且初具成效。在美国,媒介综合集团(Media General Inc.)设立了“多媒体新闻总编辑”的职位,统管新闻的策划和报道的运作。论坛公司(The Tribune Company)旗下的《芝加哥论坛报》则更进一步,该报先是在1996年创办名为“MetroMix”的娱乐性网站,大获成功,但经过调查发现,这个网站的用户中竟有60万人不读《芝加哥论坛报》,报社在研究了这一庞大受众群的需求之后,创办了一份全新的报纸《红眼报》(RedEye),大受年轻人的欢迎,其娱乐版至今还叫“MetroMix新闻”。这种由网络派生新报纸的模式在美国屡见不鲜[2]。
如果说在“媒介融合”这一概念出现之初,人们更多的是将之理解为将传统媒介的不同优势集中在一起,寻找一种综合的新媒介的话,那么,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媒介融合”呈现出了种种有别于以往的全新特质。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进入大众视野的20世纪90年代,敏锐的大众传媒的弄潮者就已经感觉到了互联网技术对于媒介的潜在价值,许多报纸都开始开设网络版或者干脆直接建立自己的网站,电视台也开始把部分视频节目上网,广播的在线节目也逐渐增多,包括默多克旗下的新闻集团和李嘉诚旗下的Tom.com集团纷纷大举进军互联网领域,“媒介融合”这一全新的词汇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被大众传媒的从业者频频提及。
但是,在那一时期,“媒介融合”带给人们的想象,更多的是浅表意义上的,或者说,“媒介融合”与风靡一时的“媒介集团化”密切联系在一起,不同媒介的合并成为“媒介融合”的主题。从业者们更多的是考虑传统媒介如何利用新媒介的优势来打造核心竞争力,最大限度地争取受众,而尚未意识到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给大众媒介带来翻天覆地的革命。
天才却怪诞的麦克卢汉曾经用“媒介即讯息”昭示技术的巨大影响力,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介带给人类社会的信息,在一个方面表现为媒介“在人类事务中引入的规模或速率或模式的变化”[3]。21世纪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无论是IPTV的出现,还是Web2.0技术的崛起,媒介与受众的交互性都不断增强,“博客”的出现更使得崭新的个性化的网络空间不断涌现,这些独立的“博客”们为大众传媒提供了更多样化的信息来源,所有这些,都将成为未来媒介融合的核心动力,催生出关于未来媒介的无尽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