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视听文化在视觉文化时代的主导性地位

一、网络视听文化在视觉文化时代的主导性地位

在近10年来,以网络广播、网络电视、P2P、视频分享、播客、短视频等为代表的网络视听媒体迅速发展,极大地满足了各类网民的节目创作欲望和收视收听需求,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表明,网络视听产业用户规模和使用率进一步提升,网络视频成为用户最主要的网络娱乐方式,其中手机视频用户的规模占据了主要部分。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5.65亿,其中手机视频用户规模达到5.25亿。以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等为代表的综合性视频网站为网民提供了主要的视频内容。值得关注的是,短视频、音频、直播移动端市场的发展迅速,移动短视频应用如快手、秒拍、抖音等吸引了大量的用户,以喜马拉雅广播、荔枝FM等为代表的网络广播应用依然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在内容方面,网络自制节目比如网络剧、网络电影、网络综艺、网络动画片等数量大幅度增加,精品节目频现。在用户观看行为方面,对新闻资讯的获取排在电影、电视剧、网络综艺之后,搞笑幽默类的影视作品最受欢迎,其次是动作、科幻、战争、武侠等类型的节目[3]

作为当今世界上互联网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网络视听发展也是世界网络发展的一个缩影,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网络视听服务的繁荣发展让视听媒体所传播的海量内容影响了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按照一种对“文化”概念的理解,网络视听媒体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层面形成了一种“网络视听文化”,这种文化是人类进入视觉文化时代以来的最新表现形态。早在21世纪初,互联网在中国刚刚起步之时,学者们就认为我们已经进入一个视觉文化时代,在现代传播科技的推动下,作为文化发生场所的传播媒介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接触媒介和使用媒介已成为个人与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并且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在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视觉因素特别是影像因素占据了文化的主导地位”[4]。网络视听文化的发展充分印证了视觉文化传播发展的理论前瞻性。

网络视听文化作为当今占据主导性地位的视觉文化形态具有四个显著的特征。第一是覆盖人群的多样性。因为视听传播有相对于文字传播的优势,通过直观易懂的图像和声音,几乎可以让所有的人参与到传播过程而不需具备如文字学习般的长期学习过程。集成了最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的智能手机价格普遍下降,在传播技术和成本上降低了门槛,绝大多数人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接收、拍摄和传播高质量的视听信息。第二是传输范围的全球性。这一点得益于互联网的全球覆盖、网络带宽的迅速提高和使用费用的大幅下降。在中国,无处不在的WiFi网络和高速的4G移动网络使得随时获取网络视听节目成为可能。第三是节目内容的丰富性。除了传统影视制作系统大规模向互联网延伸的电影、电视、广播节目,还有网络原生的视听节目,更有网民自制的各类短视频。在网络视听文化中,用户创造的内容(UGC)正在形成重要的影响。第四是传播方式的互动性。用户在收听收看网络视听节目的同时可以随时进行互动,互动的方式也日趋多样,基于节目的评论已经是较为传统的方式,弹幕和内嵌式的社交媒体转发正在成为流行的互动模式。

网络视听文化的发展虽然迅速,但是围绕网络视听文化的争议始终存在。正因为网络视听传播所具有的民主性质、开放性质和用户参与性质,网络视听文化被很多人贴上了“低俗”的标签。这一标签在普通民众、知识分子和政府官员等各个阶层中占据了相当的分量。对普通民众而言,围绕青少年健康成长而对网络视听产品进行指责是最为常见的例子,2017年中国主流媒体对著名网络游戏“王者荣耀”的批判实际上代表了很多普通民众的观点,网络游戏实际上是网络视听文化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当然,这一类批评主要指向的是媒体自身,即技术本身导致的人的沉迷。《人民日报》就认为《王者荣耀》“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游戏内容架空和虚构历史,扭曲价值观和历史观;二是过度沉溺让孩子在精神与身体上被过度消耗”[5]。对知识分子而言,对网络视听文化的批判一般指向其市场运作所带来的商品化、标准化,追求利益的动机结合网络视听的感性特征导致的结果就是娱乐化和低俗化,比如有的学者就认为“在当今大众文化所主导的消费主义中,获取直接的感官体验永远是第一位的,因而休闲娱乐往往成为影像产品获取最广泛受众的首要手段,而要达此目的,影视艺术那‘蛊惑人心’的魅力就必须被充分发掘。对于大众来说,艺术经验首先是一种感官的愉悦,也即娱乐,继而才是情感的满足和思想的共鸣。因而,在以影像为中心的媒体景观中,‘娱乐’成为最为显现的特征”[6]。对政府管理者来说,网络视听文化的内容本身成为关注对象,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管理制度、管制措施和行动主要针对所谓“三俗”内容。以下表述颇具代表性,“目前境内网络视听节目业务发展无序,部分网站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无视政府法规,各种节目鱼龙混杂,大量播放、链接淫秽色情、暴力等不良内容的节目严重污染了网络社会环境,毒害了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影响恶劣”[7]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雅的网络视听文化似乎是民众和政府想要实现的一个理想,而相关的媒介企业在市场逻辑的推动下为迎合民众的娱乐需求持续不断地制造低俗产品。理解这一体现在网络视听文化中的矛盾是我们理解当前社会的重要入口。围绕文化高雅和低俗的论争并不始于今日,论争的内容也并不限于媒介内容本身。自工业革命以来,围绕大众媒体的出现,对大众文化的雅俗之争就已展开,在传播研究视域中,回顾哥伦比亚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研究学派的历史性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为透彻的理解网络视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