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力:让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独特的软实力

(三)整合力:让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独特的软实力

如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在人类文明交流对话的过程中需要反复拷问的问题。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有其内在的传播逻辑,遵循以政府为主导的这样一个运作模式。政府主导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带来积极的作用毋庸置疑,同时政府的主导带动了媒体的报道,但这种运作模式又带来保护与利用失衡的重要问题。此外,世界文化遗产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成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象征意义的符号,成为人类文明交流对话的重要媒介。这样一来,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话语网络”。这个“话语网络”是包含了政府、媒体、传承人、公众,包含了对内传播与保护、对外交流与实践的这样一个具有中国本土性的“话语网络”。

目前,中国的话语网络主要是按照前人制定的规则。文化遗产是向后的,也是面向未来的。因此,我们应该从传承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实践,制定我们自己的话语规则。中国有非常丰富的遗产,包括世界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不仅仅遵循这个游戏规则,更应该制定我们的游戏规则,让我们的文化遗产在世界上展示。党的“十九大”在关于文化、文化遗产的保护中讲到“加强文化保护力度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遗产不仅仅是保护,也不仅仅是利用,更重要的是展示遗产背后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与中国价值,彰显中国独特的软实力。在坚持保护的前提下,推动其合理利用与传承发展,进而为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提升与人类文明交流贡献力量。因此,作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从认知层面来讲,其传承的使命是我们在遗产保护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从实践层面来讲,构建世界文化遗产谱系中的中国话语首先应该是构建中国内在传播逻辑的话语网络,在这种合力的作用下,担负起中国形象建构与文化走出去的重担。

2017年的《国家宝藏》节目可以说承载了以上讨论的诸多元素,也是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的极具特色的尝试。它用传播的形式传达了一种传承的理念,其中国宝守护人的角色让我们看到了人的作用,看到了在文物与人之间建立联系的尝试。我们应该努力构建专业化的、符合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传播体系。同时,我们也应该走得更远,做好人类文明精神的坚守。我们应该坚持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样的理念,让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交相辉映,编织出斑斓绚丽的图画。

【注释】

[1]本文为孟建与史春晖合作。

[2][美]Huntington,Samuel P:《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

[3]郭旃:《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及申报方法和程序》,载《中国名城》2009年第2期。

[4]宋奕:《“世界文化遗产”40年:由“物”到“人”再到“整合”的轨迹》,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年第10期。

[5]高丙中:《从文化的代表性意涵理解世界文化遗产》,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6]郭旃:《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及申报方法和程序》,载《中国名城》2009年第2期。

[7]喻学才、王健民:《关于世界文化遗产定义的局限性研究》,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8]邓小艳、刘英:《符号化运作: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地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以湖北武当山为例》,载《经济地理》2012年第9期。

[9]杨熊端、熊仲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话语构建——以白族“绕三灵”为例》,载《文化遗产》2015年第5期。

[10]王蕴智:《创建一座富有中华文明特色的文字博物馆》,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11]李如生:《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载《城市规划》2011年第5期。

[12]鄢志武、李江敏、柴海燕:《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第21期。

[13]阮仪三先生在“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2017年11月11日举办的“镌刻人类文明的路线图——世界文化遗产谱系中的中国话语”学术论坛上讲道:“我们改革开放以后就全国人民从上到下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没有注意保护的前提是合理的利用。”

[14][法]德布雷:《媒介学引论》,刘文玲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0页。

[15]张昱辰:《媒介与文明的辩证法:“话语网络”与基特勒的媒介物质主义理论》,载《国际新闻界》2016年第1期。

[16]高丙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精神构成与中国实践》,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17]邓小艳、刘英:《符号化运作: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地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以湖北武当山为例》,载《经济地理》2012年第9期。

[18]根据杨志刚教授在“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2017年11月11日举办的“镌刻人类文明的路线图——世界文化遗产谱系中的中国话语”学术论坛上的发言整理。

[19]根据张颐武教授在“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2017年11月11日举办的“镌刻人类文明的路线图——世界文化遗产谱系中的中国话语”学术论坛上的发言整理。

[20]周瑾、谭星宇:《世界遗产与媒体:思考和责任》,载《对外传播》2004年第5期。

[21]根据阮仪三先生在“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2017年11月11日举办的“镌刻人类文明的路线图——世界文化遗产谱系中的中国话语”学术论坛上的发言整理。

[22]鄢志武、李江敏、柴海燕:《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第21期。

[23]根据苏州市非物质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主任李红在“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2017年11月11日举办的“镌刻人类文明的路线图——世界文化遗产谱系中的中国话语”学术论坛上的发言整理。

[24]根据上海市公共文化处杨庆红女士在“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2017年11月11日举办的“镌刻人类文明的路线图——世界文化遗产谱系中的中国话语”学术论坛上的发言整理。

[25]根据上海文广局尼冰在“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2017年11月11日举办的“镌刻人类文明的路线图——世界文化遗产谱系中的中国话语”学术论坛上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