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更新:中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理念
在对中国政府近年来的施政理念和施政文件进行分析后,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理念层面的理论来源首先是知情权和政府信息公开理论。从中国政府施政政策的演进来看,中国政府将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和信息公布制度作为政务公开的一项重要方针。政务公开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而知情权和政府信息公开则是现代民主政府执政理念一个硬币的两面,一面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诉求,一面是政府给予这种诉求的法律保障。
狭义上的知情权,即知政权,是指公众获取官方的消息、情报或信息的权利。随着社会的发展,知情权不仅仅限于知政权,而是发展为公众获知公共领域信息的权力。正如传播学者施拉姆的定义,“知情权是公民获取有关公共领域信息或本人相关个人信息的权利。在新闻传播领域,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的权利”[2]。有学者认为,“知情权被认为是从表达自由中引申的一项‘潜在’的权利”[3]。随着社会的发展,知情权在其权利的性质方面已经从一种单纯的消极权利变成一种积极权利,也就是说掌握信息的主体负有公开信息的义务。政府作为掌握政务信息的主体,当然负有公开信息的义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100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国办发〔2016〕61号)等,都进一步将中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建设列为中国政府政务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理念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来源是软实力理论。中国政府近年来提出一系列政策和方针,暗合了构筑国家软实力的目标。非常值得注意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刚刚开完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就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题进行了第十二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由此可见,中国政府已经在理念上认同构筑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意义,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特殊意义,并努力在实践层面积极运用。软实力理论从特殊的视角发现了国家或政府在国际社会的竞争力,其理论颠覆了传统意义上以国家资源、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科技力量等“硬实力”为评判国家竞争力的标准,提出了“硬实力”和“软实力”作为国家的有形力量和无形力量均为国家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软实力包括国家凝聚力、文化影响力、国家协调力、国际活动的参与力,这些软实力的体现都需要借助传播的力量。所以大众传媒将信息向外扩散的能力——“传播力”是软实力中必不可少的要素。软实力理论在中国受到重视与中国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有很大关系。中国政府在逐步增强其国际影响力并不断致力于塑造自身的国家形象。所以,有学者认为,在国家形象塑造和对外传播这个层面,软实力理论能很好地融入公共关系理论中,构筑以软实力为核心的“大公关”理论[4]。
在软实力理论基础之上,无论是新闻传播视角的国家“传播力”,还是公共关系视角的国家“公关力”,都呼唤国家在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上有制度和物质的保证,“如果没有与信息扩散相适应的制度安排与政策保障,传播力的物质基础部分就不可能产生应有的效能”[5],这就需要政府用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对内和对外的传播。
以政府信息公开理论和软实力理论为基础的中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理念目前呈现出一种“由外而内”“由宣到传”的良好走向。所谓“由外而内”是指在传播方向上,中国政府从传统的外宣思维逐渐转到外宣内宣打通的理念,体现了中国政府“内外结合”“内外贯通”的新闻发布理念。所谓“由宣到传”是指中国政府在传播策略上的变化,政府在传播策略上更加注重塑造自身形象而非硬性的宣讲[6]。习近平关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思想和丰富实践,是指导我们新闻发布完成“内外结合”“内外贯通”理念转变的重要理论基础。我们一方面积极主动地展示国家软实力,另一方面借助传播力来传播“硬实力”,以很好地塑造国家形象。例如,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闻发布(重大航天发射,如最近的天宫发射),对中国国防活动的新闻发布(重大军事演习,特别是国际间的合作军演)等,就分别在多个维度强化着世人对中国“硬实力”快速发展的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