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总 序
序 言
第一辑 文化传播的视域
传播的逻辑:寻求多元共识的亚洲文明对话
一、多元逻辑:从传播到文明对话
(一)传播作为意义的生成过程
(二)文明发展的传播逻辑
(三)文明对话的多元过程
二、亚洲文明对话的现实与传播过程的困境
(一)中国与亚洲文明对话
(二)文明的“断裂”与西方“他者”
(三)亚洲共识的缺失
三、传播与建构:亚洲文明对话的路径
(一)传播“多元共识”与“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二)传播“中国经验”与“发展共识”的建构
(三)文化传播推进文明对话
(四)网络传播建构文明对话新形式
四、结语
数字人文:媒介驱动的学术生产方式变革
一、引言
二、数字人文研究的发展与内在特质
三、媒介研究视角下的数字技术
四、数字媒介驱动的学术生产变革
五、结语
网络视听的文化向度
一、网络视听文化在视觉文化时代的主导性地位
二、媒介与文化的历史性分析
(一)大众媒体与流行品味
(二)文化工业与大众欺骗
(三)生活方式与共同文化
三、社会共同体中的网络视听文化
场域与传播: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话语网络”
一、世界文化遗产谱系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一)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的现状
(二)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应具的“文化自觉”
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播逻辑
(一)政府机构的倾力作为与传播实践
(二)媒体传播的认知获得与历史责任
(三)政府行为与媒体行为中的迷思
三、中华文化的守望发展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
(一)传承人:联结历史与现在的纽带
(二)传播者:讲述好中国故事与世界故事
(三)整合力:让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独特的软实力
新媒体文化:人类文化的全新建构
一、新媒体文化的构成要素
(一)技术
(二)信息主体
(三)文本
二、新媒体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新媒体文化的最显著特点是互动性
(二)新媒体文化的重要特点是去中心化
(三)新媒体文化的本质特点是创新性
三、新媒体文化的生产机制
四、结语
数字知识传播:创造、生产、消费、边界——关于互联网时代认知盈余与知识变现问题的学术思考
一、互联网时代的认知盈余与知识传播
二、“分答”:一个典型的知识付费样本
三、知识的边界:知识传播与知识娱乐
四、对互联网时代付费知识分享的重思
中国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与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
一、中国大众传播事业发展与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历时态考察
(一)中国大众传播事业发展的拨乱反正期(1978~1982):显现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意蕴
(二)中国大众传播事业发展的新概念新学科引进期(1982~1986):为社会民主化进程提供知识与理论
(三)中国大众传播事业发展的监督功能膨胀期(1986~1989):从注重自身改革到卷入激进的社会民主化进程
(四)中国大众传播事业发展的反思回归期(1989~1992):对社会民主化进程的间离
(五)中国大众传播事业发展的属性拓展期(1992~1997):在创造性转换中关注社会民主化的进程
(六)中国大众传播事业发展的社会民主化介入期(1997~至今):政府进一步公开倡导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
二、中国大众传播事业发展与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共时态分析
(一)处在两种合力因素中的社会民主化进程与中国大众传播事业
(二)处在现代合力因素视野中的社会民主化进程与中国大众传播事业
(三)中国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与社会民主化进程的特殊性、阶段性
新的电影观念和我国当代电影
一、大千世界的母体
二、有意识地“降温”
三、学会了使用显微镜和开金矿
四、生活也许就是这样流动的
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
一、视觉文化:一种新文化形态的理解
二、多维视野:不同学科阐释视觉文化
(一)处在艺术学家视野中的视觉文化
(二)处在社会学家视野中的视觉文化
(三)处在文艺美学家视野中的视觉文化
(四)处在哲学家视野中的视觉文化
三、环境分析:视觉文化达观的社会动因
(一)现代传播科技构筑了张扬视觉文化的媒体平台
(二)消费社会构筑了产生视觉文化的温床
(三)符号经济学理论让我们透发视觉文化产业的崛起
四、理论建构:视觉文化传播的新理念
(一)视觉文化特定的生产关系决定了视觉文化传播的新理念
(二)视觉文化传播特定的接受条件和接受对象构筑新的传播方式
(三)视觉文化传播特定的生产、流通、消费结构体现着新的传播体制
第二辑 新闻传播的审视
政治传播视野中的习近平对外传播思想研究
一、引言
二、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外传播思想回顾
三、习近平对外传播思想的构成体系
四、党和政府、社会组织、普通民众三者的协同重构了对外传播的主体
五、建构良好的中国形象是对外传播的重要目标
六、“命运共同体”战略的实质包含通过对外传播促进共识
七、文化与文明的交流是对外传播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新兴媒体带来的“人类交往革命”为对外传播提供了新契机
九、结语
我国公众对警察形象的认知与传播——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警民公共关系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方法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方法
(三)样本概况
二、公众对警务相关话题的关注情况
(一)警务相关话题的关注热度
(二)警务相关话题的发布来源
(三)警务相关话题的发布区域
三、公众对警务相关话题的讨论内容
(一)公众关注警务活动的总体方向
(二)公众关注警务活动的热点话题
(三)公众表达警务活动的高频词汇
(四)几组警务热点词汇的变化趋势
四、公众对警务相关话题的情感倾向
(一)公众对警务相关话题表达的情感倾向
(二)公众对警务相关话题表达的区域差异
(三)公众对不同警务话题的情感表达差异
(四)公众对不同警种话题的情感表达差异
五、公众在警务相关话题中表达出的情绪
(一)公众对警务相关话题表达出的情绪特征概况
(二)公众对不同警务话题表达出的情绪特征差别
(三)公众对警务相关话题呈现出的情绪特征走势
六、研究发现与建议
(一)重塑警民关系,转变以管为主的执法心态
(二)推动公民意识,建立更加开放的警务流程
(三)强调全警参与,加大公关理念的全面普及
(四)加强渠道建设,强调沟通行为的社交互动
试论中国特色新闻发布理论体系的全面构建
一、中国特色新闻发布理论体系构建的历史图景
二、中国特色新闻发布理论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三、中国特色新闻发布理论体系构建的实现目标
中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建设与国家形象建构
一、观念更新:中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理念
二、体制推进:中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规则
三、运作方式:中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实践
融入国家治理体系的中国新闻发布事业
一、新闻发布制度建设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二、新闻发布制度建设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四个统一”
三、新闻发布制度建设要把握好依法治国与依法发布的关系
中国新闻管理制度的历史性进步
——我国实施“北京奥运会外国记者采访规定”的理论阐释
一、奥运会采访呈现的国际性特点
二、我国原有的外国记者管理制度
三、原有外国记者管理制度的缺失
四、新出台外国记者管理制度的深远意义
(一)有利于吸引更多外国记者报道奥运,展示中国国际形象
(二)给予外国记者广阔的采访空间,保障了他们的正当权利
(三)对既有事实加以承认,维护了中国法律的权威性
(四)履行了申奥承诺,树立了中国的国际信誉
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
一、“媒介融合”形成媒介裂变重组的重大契机
二、“媒介融合”引发媒介生产方式的巨大革命
三、“媒介融合”助推媒介化社会的迅猛发展
四、“媒介融合”昭示媒介化社会发展的未来之路
第三辑 国际传播的阐发
跨文化传播视域:中国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一、中国形象:跨文化传播研究中不可忽视的母题
二、中国形象:不同领导代际的认知与发展
三、中国形象:当下跨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性突破
跨文化对话:中国形象的“主体间性”与三维构建
一、中国身份处在世界话语体系:被遮蔽的他者
二、超越西方霸权的主体性抗争:身份置换的追求
三、走向主体间性的跨文化传播:互为主体的存在
中国对外传播的迷思与拐点——试论中国对外传播的“区隔化”传播
一、对外传播的现实环境与制约因素
(一)对外传播的现实环境
(二)对外传播的制约因素
二、对外传播的“区隔化”传播理念
(一)“区隔”与“区隔化”传播
(二)对外传播中的“区隔化”传播
三、“区隔化”传播的运作路径
(一)数字区隔:基于信息资源的传播分层
(二)阶层区隔:基于阶层身份的社会分层
(三)空间区隔:基于地理空间的国别分层
(四)效果区隔:基于传播效果的重点传播
城市形象建构与传播战略的思考与发现——基于“G20杭州峰会”为例的研究
一、确立了“多维分析”的城市形象研究前提
(一)抽样媒体构成及总体情况分析
(二)海外媒体关于杭州人居环境的报道
(三)海外媒体关于杭州商业环境及阿里巴巴的报道
(四)海外媒体关于杭州旅游目的地的报道
(五)海外媒体关于杭州报道的研究发现
二、创新了“形象组合”的城市形象建构理论
(一)“世界级品质之城”——展现城市有机更新的典范
(二)“云上的日子”——凸显城市信息服务的智慧城市
(三)“美丽发展先行区”——注重生态环境美丽的杭州样本
(四)“精致和谐中的大气开放”——繁荣经济激扬文化的交相呼应
三、重构了“四位一体”的城市形象话语体系
四、践行了“有效传播”的城市形象传播终极目标
城市广播电视台如何做好对外传播
一、习近平对外传播思想与城市广播电视台对外传播规律
二、政府、社会、民众三者的协同构成了城市广播电视台对外传播的主体
三、建构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城市广播电视台对外传播的核心
四、深层的文化与文明交流是城市广播电视台对外传播的关键
五、新媒体革命为城市广播电视台提供了对外传播的新契机
中国梦的话语阐释与民间想象——基于新浪微博16万余条原创博文的数据分析
一、基于“大数据”的话语分析
(一)大数据时代的样本选择
(二)以“中国梦”为分析对象
二、“中国梦”话题的传播态势
(一)“中国梦”话题的叙述主体分析
(二)“中国梦”话题的时空分布分析
(三)“中国梦”话题的信息形态分析
三、“中国梦”话语的叙述边界
(一)“中国梦”话题的叙述逻辑分析
(二)“中国梦”话题的话语边界分析
四、“中国梦”的传播策略研判
(一)“中国梦”的传播策略分析
(二)“中国梦”的传播效果对比
五、结论:作为话语的“中国梦”
中国城市软实力评估体系的构建与运用——基于中国大陆50个城市的实证研究
一、城市软实力的概念与应用
二、城市软实力评价体系构建
(一)指标选取方法
(二)指标赋权原理
三、数据搜集和指标运用
四、数据分析和结果
(一)2008年中国城市软实力总排名(见表4)
(二)2008年中国城市软实力分排名
(三)分指标排名
五、结论和建议
(一)各地政府高度重视软实力的学习和实践
(二)各地市民普遍关注软实力
(三)区域、规模、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城市软实力
(四)部分城市在软实力单项指标上实现率先突破
(五)重大媒介事件较大程度上提升城市软实力
(六)重大危机事件很大程度上降低城市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