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软实力的概念与应用
随着“软实力”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其在国家战略中的运用,软实力理论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除国家以外的其他层面上。“城市软实力”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从现有文献看,学者倪鹏飞较早涉及了城市软实力的概念。在《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一书中,他首次明确地将城市竞争力分为硬力和软力。虽然,他没有明确采用“城市软实力”的提法,但“软力”和“软实力”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表述方式不同而已。
陈志等学者将城市软实力界定为“城市以其文化和哲学为精髓的文化软实力、社会软实力和环境软实力之和”,并相继定义了“文化软实力”“社会软实力”和“环境软实力”[2]。
马庆国等学者对城市软实力下了相对完整的定义:城市软实力是指在城市竞争中,通过文化、政府管理、市民素质等非物质要素的建设,不断增强文化的影响力、政治上的吸引力、市民的凝聚力以及城市形象的亲和力,充分发挥它们对城市社会经济运作系统的协调、扩张和倍增效应,从而全面提升城市经济、社会、政治的发展水平,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竞争力,为城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无形有质”的动力[3]。
课题组认为,“城市软实力”是基于“国家软实力”基础上提出的十分重要的概念。“城市软实力”是体现国家软实力极为重要的部分。对“城市软实力”的概念界定,需将国家软实力的诸要素特别是核心要素,投射到城市层面,并根据城市的具体特点,最终实现“创造性的转换”。
根据“投射法”,课题组将“城市软实力”定义为:城市软实力是反映城市在参与发展和竞争中,建立在城市文化、政府服务、人口素质、社会和谐、形象传播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体现为城市文化感召力、环境舒适力、城市凝聚力、科技创新力、区域影响力、参与协调力等的一种特殊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最近又提出了“元软实力”(meta soft power)概念,即元软实力就是那些能够产生软实力的资源要素。这有利于将“软实力”引入正式的科学研究范畴,以摆脱目前的概念大众化倾向;也可以使资源层具体化,增强对软实力的操作性研究。
受约瑟夫·奈的“元软实力”启发,马庆国等学者总结出软实力概念包含三个层次:目的层、表现层、资源层[4]。课题组吸收了马庆国等人的“层次理论”的研究成果,采用“投射法”,描绘出了“城市软实力”的“投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城市软实力的投射模型
从城市软实力的另一个相关理论——城市竞争力理论看,绝大多数研究者已经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将“软实力”纳入城市竞争力的综合体系中。我们仅考察城市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就可以发现这一特点(如表1所示)。
表1 主要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中涉及软实力的相关指标[5]
可见,不同的学者在设定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时,虽然有不同的侧重面,但无论如何,在各指标体系中,均或多或少地涉及“城市软实力”的相关指标。这一共同点,暗合了“软实力”在城市竞争力中的重要性已得到了学者们自觉和不自觉的学术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