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答”:一个典型的知识付费样本
自2005年“百度知道”以“基于搜索的互动式知识问答分享平台”[4]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截至2016年6月,“百度知道”11年来累计解决了4.13亿个问题,累计产生超过1 400万高质量问答。作为一款免费的知识分答平台,“百度知道”能够在11年的时间内解决4.1亿个问题,除了中国网民数量庞大之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用户基于“分享即是回报” 的机制进行知识和经验的无偿分享。正是基于这种即便免费分享依然有大量用户主动参与的考虑,以“值乎”“分答”等为代表的知识问答平台引入付费机制,建立起有需求的用户和具备认知盈余特征的用户之间的关联,从而实现认知盈余的货币化。
知识的有偿分享或者知识付费现象在2016年经由“值乎”“在行”“分答”等产品的尝试而备受学界及业界关注,甚至有不少媒体称2016年为“知识付费元年”,而备受瞩目的付费语音问答产品“分答”则成为2016年上半年唯一的“现象级”和“生态级”的产品——5月上线的产品在42天后完成A轮2 500万美元融资并被估值超一亿美元。该平台于2016年5月15日下午推出,用户在可以自我介绍或描述擅长的领域,设置付费问答的价格,其他用户感兴趣就可以付费向其提问,对方用60秒的时长来回答。问答环节结束后,“游客”若感兴趣,可以支付一元钱“偷听”,所付的钱将由提问者和回答者平分。
“分答”以知识付费问答为形态,通过基于特定问题的“提问者—回答者—偷听者”关系,以及替回答者收费、提问者付费、偷听者支付少量费用的方式各自付出、各自获利,平台运营方将从回答者和提问者的收益中获得5 %的抽成,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方式由此而生:第一,答主和提问者、答主与偷听者之间基于擅长领域和问题分别建立起一对一和一对多的知识传播路径,实现了知识的扩散;第二,这种模式实现了平台、用户的多方共赢,平台获得抽成,答主获得回答和“偷听”收益,提问者获得答案和“偷听”收益,“偷听”者以极低的成本获得了感兴趣的答案。
“分答”与维基百科在知识生产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第一,维基百科的词条均由用户无偿奉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闲暇时间,并且与感兴趣的编辑者共同参与协商、讨论来完成知识的生产,而在“分答”这一平台中,分享知识的不再是主体之间,不再有共同的协作,而是由提问者和答主共同完成一项简单的知识加工任务——由提问者提出问题,由“答主” 来贡献答案,问题和答案共同组合成一项相对完整的知识。第二,“分答” 用户关于知识的分享已经不再是无偿的行为,其根本的动机已经不再是“分享即为回报”的简单逻辑,而变成了有偿,一旦由免费走向有偿,不管是平台、提问者还是答主都在试图想尽一切办法增加人气,尽可能地增加收入。第三,“分答”中的知识生产不再是一种可以面向所有互联网用户的撒播,它更像是一种有针对性的窄播,内容也比“百度知道”、知乎等开放性的平台更加精准,可以满足不同用户对特定知识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