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引发媒介生产方式的巨大革命

二、“媒介融合”引发媒介生产方式的巨大革命

“如果物质生产本身不是从它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4]诚如马克思所言,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介行为是精神生产的过程,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但媒介行为又不是纯粹的意识形态,事实上,媒介自诞生之日起,就带有形而下的物质生产的性质,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全新媒介的涌现、媒介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必然随之而来。

但是,回顾媒介生产方式的变革,我们会发现,在“媒介融合”时代到来之前,虽然有报纸、电视和广播这些不同的大众传播媒介,但其媒介生产方式具有某种程度的共性。例如,传统的媒介生产,往往是线性的,遵循既有的成熟的采编模式,技术手段也相对比较单一,报纸由不同栏目的编辑来控制分工,电视同样依据不同的栏目架构来完成新闻节目的生产。但当“媒介融合”时代到来时,一切都变得与以往不同,传统媒介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了,电视不再仅仅是电视,报纸也不再仅仅是报纸,新的媒介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媒介生产观念。例如,今天你运用Skype这样的即时通信工具可以方便快捷地完成网络对电话的语音采访,通过流媒体技术可以几乎同步地完成异地的直播。由此,新闻的独家性也受到了严峻挑战,甚至从严格意义上讲,在今天的网络上,“独家新闻”无异于天方夜谭。

因此,如果说“媒介融合”带来的关于媒介新形态的想象还存在诸多可能的话,“媒介融合”所带来的媒介生产方式的变革则已经展开。

不同的媒介的融合,必然打破过去单一媒体对于媒介生产的限制,而要求在跨媒介介质的平台上整合不同媒介的新闻,这也必然催生出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新的媒介生产流程。这也意味着以编辑为核心的传统的媒介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媒介信息流动的关隘,“把关人”们的个人智慧被团队智慧所替代。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报道小组将由电视记者和报纸记者共同组成,还包括网络传播方面的技术人员,新闻报道也将以网络、电视和文字多种形式,依据不同媒介在时效性和受众互动方面的优势以不同的时间和形式发布,从而全面反映新闻事件全貌,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这也使得新闻采集的独立性大大增强了,很难严格区分某一次新闻报道是从属于某一个单一媒体的,而是从新闻传播效果最优化的角度,运用尽可能多的技术手段来完成新闻的制作和发布。如果说,独立的节目制作公司是未来电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的话,“媒介融合”则对这种节目制作的独立化运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5]

与之相对应,媒介生产方式的革命也意味着对媒介从业人员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此,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副院长布来恩·布鲁克斯(Brain Brooks)教授的话颇具代表性:“我们将会看见,随着媒体企业之间的合作,电视、广播和网络的资源都会被集中起来,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跨媒介的新闻工作能力,现在,98 %的新闻工作与媒体融合无关,但这个情况将会在未来几年内出现极大改变。”[6]如果说布鲁克斯更多的是从新闻业务的角度来分析媒介从业人员素质的话,对于媒介的管理者而言,无疑要求更高,上海SMG总裁黎瑞刚曾经坦承自己自2005年开始将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新技术的学习上,作为未来媒介的管理者,在以媒介技术为核心推动力的“媒介融合”时代,仅仅懂得新闻传播、懂得市场还远远不够,还要了解技术的发展,保持对技术的敏感度,并时时思考技术为媒介发展带来的种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