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话题的话语边界分析

(二)“中国梦”话题的话语边界分析

传统的话语分析或舆情研究往往聚焦于“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这两种形态,为了进一步探讨两个舆论场在具体的话语维度存在的共性和差异性,本研究结合词汇使用范畴的不同,将话语体系进一步细分为主流话语、公众话语、民生话语和诉求话语四类,进行对比分析。以本次研究所获取的168 552条微博样本的词频统计的排行情况为参考,研究选择了部分能够反映社会动向的40个词汇,进行对比分析(详见表3)。

表3 不同叙事主体的四类话语对比分析(N=168 552)

① 表格中的“概率”指每1 000个汉字中出现某一词汇的概率,计算方法为:词汇出现的频次/文本总字数×字数×1 000‰,如“社会主义”在政务微博中出现了761次,政务微博一共有1 812 319字,其计算的方法为:761/1 812 319×4×1 000‰=6.7185‰。

(续表)

(续表)

数据统计发现,在主流话语的应用中,三类传播主体具有很强的一致性,所列出的九个词汇在各类微博平台上都有较高体现,而其运用的次数也明显增高。这表明微博对于主流话语的扩散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以公众话语的呈现来看,在所列出的九个关键词中,三类传播主体除了对“改革”一词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外,对“自由”“民主”“法治”“宪法”的关注度也较高。在13个诉求话语的关键词中,政务微博的关注度普遍较低,而“腐败”和“宪政”成为媒体比较关注的与“中国梦”进行对比阐释的两个热点。公众所关注的话题,除了“革命”“腐败”“宪政”外,还有“特权”和“毛泽东”两个频率较高的用词。其中“特权”一词主要跟“腐败”相勾连,而“毛泽东”则与当前社会思潮中出现的一些如何看待历史人物的争论有关。从民生话语的用词来看,在九个与民生相关的关键词中,首先,“教育”一词因其内涵丰富而为三类群体使用最多;其次,由于“就业”问题跟学生群体高度相关,故在政务微博中的共青团微博账号中有较多采用;最后,反映社会民生问题的医疗、城管、房价、环境等问题在媒体和个人账号里较为突出,而这类词汇在政务微博中使用较少。

在不同的话语平台上,“中国梦”作为一个复杂的话语表征,因主体结构、社会语境、立场视角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中国梦”最开始的意义是与“民族复兴”结合在一起的,随着语境的变化,受主体的多样性以及社会背景的复杂性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使“中国梦”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多样性的“能指”的话语符号。相较而言,政务微博在叙述边界上保持了话语诞生之始最初的边界,这种循环论证和重复叙述的阐释策略,虽然在其表述在数量上占据了较大的优势,但阐释的维度却没有边界的拓展或延伸。

研究发现,通过对四类话语的对比,政务微博在阐释中国梦时,更多地与表述民族身份、群体认同的概念相勾连,强调“中国梦”的集体意识、主流意识、大局意识,其话语中的高频词表征是“社会主义”“中华民族”“民族复兴”“美丽中国”“中国特色”“改革开放”等表示主流话语的抽象概念。而公众话语、诉求话语和民生话语往往跟环境、廉政、房价等民生问题进行勾连,脱离了“中国梦”最初话语的论证方式和叙述边界,以更加可感知、可把握的具体内涵来阐释中国梦,尤其与转型社会中各类突出的问题和矛盾相结合进行捆绑论证。

研究发现,在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上,得益于新媒体技术的赋权和公众的加冕,“中国梦”的信息生产脱离了某种可掌控性,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梦”的叙述框架和话语表述逻辑,并重新赋予了“中国梦” 以不同的意义,进而拓展了其叙述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