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联结历史与现在的纽带

(一)传承人:联结历史与现在的纽带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人而不是物。也就是说人类文明走到现在,是人在传承人类的文化。非遗的传统传承方式是师徒、家族点对点传承。由于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现象严重,因此,对于传承人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中之重。基于此,对于传承人的保护已成全社会的共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核心。传承人因其历史与现在的双重身份成为文化延续的重要纽带。

苏州在2016年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工作便是展开了对苏州市级以上的传承人的评估。苏州目前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六项,国家级32项,省一级124项,市级以上的159项。传承人市一级334位,在世的301位,年龄结构普遍比较大。苏州的整个评估工作首先是于2014年出台了自己的非遗保护条例,为传承人评估工作奠定了法治基础。并在评估之前委托第三方机构对部分市一级传承人工作现状进行了调查,制定出标准。主要基于生产或者表演活动、资料收集情况以及公益性传播这几个方面来评估传承人的工作。通过评估,发现传承人工作开展的相对比较差的就是公益性传播类,但传播推广对非遗本身的保护非常有用[23]。苏州关于传承人的评估,就把非遗中的人的因素凸显出来。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能得到传承,便只能在传承人的手里无法转换为社会公共财富。因此,对于传承人的评估与保护是工作的重点,而其传承与延续则迫在眉睫。

文化部2015年提出了一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研修计划,和教育部联手在全国78所高校联推。把大量的代表性名录的代表性传承人送到高校里面进行培养,扩展了师徒传承或者是家族传承的精耕细作的模式,扩大了普及覆盖面[24]。因此,关于传承人的保护要打开思路,丰富传承方式。让非遗传承活动扩大到学校、社区、楼宇、园区等各层面,激发大众,特别是年轻人群的兴趣。基数越大,人才涌现的概率越高,非遗的宣传教育要做到眼中有人,不仅要关注传承人,更要关注潜在人群和潜在的市场,平台和发展的空间,让更多人愿意走进非遗[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