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良好的中国形象是对外传播的重要目标
国际政治传播中,有关“话语权”的较量从未停止过。长期以来,在国际社会中,西方主导着建构中国形象的话语权,从前原诚司2005年在美国提出“中国威胁论”[43]到2015年沈大伟重提“中国崩溃论”[44],西方一直在建构他们想象中的“中国形象”。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壮大和国际影响力的与日俱增,无论从国家发展的国际战略角度还是社会心理角度,中国都需要争取国际话语权,建构良好的国际形象,为我国及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这是习近平对外传播思想体系中有关国家利益的核心层面。
中国学者张铭清认为,“话语权是传播学概念,指舆论主导力,属于舆论斗争的范畴。国际话语权是指通过话语传播影响舆论,塑造国家形象和主导国际事务的能力,属于软实力范畴”[45]。习近平不但高度重视我国国际话语权的理论问题,而且还提出了获取国际话语权的运作机制和具体方法,他在201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提出“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46]。掌握国际话语权,要改变被动建构的格局,实施主动传播战略,而主动传播,需要在认清现实的国内外环境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传播策略,传播适于受众接受的内容,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47]。
中国的国际话语权需要用中国自己的声音去打造与中国相符合的中国国际形象。201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对我国的国家形象提出了全面而系统的阐释,即“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48]。向世界各国人民呈现良好的中国形象,是习近平对外传播思想的重要内容,他更是身体力行,通过他自己的声音,主动向世界传播中国的这一形象。2014年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49];2014年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他说,“600多年前,中国的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7次远航太平洋和西印度洋,到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没有占领一寸土地……中国的先人早就知道‘国虽大,好战必亡’……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50]。
“和平”是中国国际政治传播理念中的重要思想,是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营造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的关键词。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历经各种复杂的国际环境,但是,几代领导集体都坚持“和平发展”的方针不动摇,它已经不仅仅是中国面对世界的“处世之道”,更是影响世界的“战略思维”,通过塑造一种形象,对国际环境产生全方位的有益影响。中国的发展需要两个环境,“一个是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一个是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51]。习近平提出“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