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形象:跨文化传播研究中不可忽视的母题

一、中国形象:跨文化传播研究中不可忽视的母题

国家形象的跨文化传播是学术界一直较为关注的话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国家形象本身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助于该国在世界话语体系中拥有更为积极、主动的活动空间;二是国家形象这一话题承载了文化地理学、比较文学形象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脉络,是历久弥新的学术命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从理论上探讨国家形象的跨文化传播是将国家形象作为一个问题进行学理性探讨,去解释这一问题所蕴含的理论依据与理论脉络,而从实践的角度探讨国家形象如何进行传播则是最终的目的,即有助于我们建构一个客观、公正的国家形象。

中国国家形象一直存在着被塑造、被误读、被歪曲的客观现实,以至于在中国历史上的若干时刻,中国的国家形象一直在“人间天堂”和“东方地狱”两种状态中徘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体有三个:一是,世界话语体系尤其是西方世界看待中国的视角由西方现代性自我批判与自我确认的两个维度导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地理大发现等标志性的事件使西方确立了现代优于古代、西方优于东方、自我优于神祇的观念,以此,中国成了西方世界自我发展与自我反思的参照物,它不是客观实在的,而是由自我想象和若干带有偏见的文本构成;二是,某些境外媒体以意识形态偏见和意识形态谋略为主导,对中国进行的选择性报道刻意放大中国某些负面问题,造成中国的负面国际影响,或者制造一些并不符合中国具体状况的新闻事件以迎合西方世界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刻板偏见;三是,中国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自我表达,在世界话语体系中,中国没有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表明自己的身份,讲述好自己的故事,传播好自己的声音,塑造好中国形象,以至于印证了马克思的经典表述——“他们不能表述自己,他们只能被别人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