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与传播: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话语网络”[1]
人类的历史是文明的历史,文明为人们提供了最广泛的认同[2]。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2013年,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传递了“命运 共同体”的理念。其中“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成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路径之一。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提供精神力量。一个矛盾的现象是,一方面人类文明在多种文化的交流中形成,另一方面现代主义以及技术的发展却带来标准化与规范化。于是,将视野重新拉回到产生特色与风格的文化上,在这之间走一条文明对话的中间道路成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世界文化遗产正是实现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
2018年7月,中国申请的世界自然遗产项目“梵净山”在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的第53项世界遗产和第13项世界自然遗产。至此,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项目数达到53项,遗产数量位居意大利(54项)之后,列世界第二位;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总量达到13项,位居全球第一。至2018年,中国已有40项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2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1项。中国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在2017年中国厦门鼓浪屿成功申遗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就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总结申遗成功经验,借鉴国际理念,健全长效机制,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这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提升我国的软实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从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与对整个人类的未来前景提供智慧和启迪的双重贡献角度,系统研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作为民族和国家软实力的突出优势,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也是为人类共同价值创立提供一种独特的文化依据的重要问题。可以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一方面因其世界文化遗产的身份勾连起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对于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又能够在文明交流中寻找到沟通对话的中国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