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区隔:基于传播效果的重点传播

(四)效果区隔:基于传播效果的重点传播

“区隔化”传播“层次化”之外的另一个特点,即“动态性”。对外传播若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传播,必须尽快建立起“中国对外传播效果的测评体系”,以实现“实践—反馈—调整—实践”的动态传播过程。唯其这样,才能将中国对外分层传播战略落到实处,真正管用。因此,我们在对外传播的运作中首先要对传播效果进行评估,并在这基础上认知不同的区隔状态。我们要依照科学性、操作性、有效性的评估原则,制定出对外传播效果的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通过媒体效果评估(质、量)、专家评估、受众评估三个方面,依托大数据等分析方法,紧紧围绕对外传播的现实状况和现实需求,制定出对外传播效果测评体系,构建起行之有效的运作体系。我们只有在注重效果区隔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传播。在这方面,首先要将一般推进与重点布局结合起来。受资源限制,在进行对外传播过程中,应当根据传播效果与我们的战略利益,将不同国别、地区进行分类,确立“一般推进”国家(地区)和“重点布局”国家(地区),有针对性进行分层传播。其次,要将国别差异与区域协同结合起来。比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既要尊重差异化又要寻求同质性,做到区域协同。

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内容的区隔也是需要着重考量的重要因素,但内容的分层主要还是在实现以上三点区隔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深入与细化。数字区隔、阶层区隔以及空间区隔这三个层面的受众区隔是对外传播运作的先行条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传播主体、媒介使用以及传播内容的分层设计。最终依据效果区隔,有的放矢地建构我国富有传播效果的对外传播战略体系。

传播学作为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和传播发展规律的学科,正随着人类真正进入“媒介化社会”而日益受到重视。纵观世界传播学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如果说有一条贯穿红线的话,那就是“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效果研究有两个基本方面:其一是对个人效果产生的微观过程分析;其二是对社会效果产生的宏观过程分析。历史表明,每一种传播媒介对其接受者的影响,从这种媒介出现之日起即存在。但是,只是近些年来,人们才对传播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它们的具体作用进行系统分析。我国的对外传播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就其得到传播学科的真正大力支持,还是远远不够的。即便是得到传播学科的支持,也往往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缺乏学科深层次的支撑。这反映在“传播效果研究”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就更为突出,如片面强调宣传无视传播效果,片面强调舆论斗争忽视传播沟通等,使得我们对外宣传工作走过了一段相当曲折的路程。本文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反映了我国对外宣传工作正在逐步走向一种“文化自觉”:将传播学研究,尤其是忽视了的“传播效果研究”前所未有地提上了议事日程。如何实现有效传播,本文认为制定科学的传播方案是有效提升中国对外传播效果的关键。对外传播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合作共赢的理念下要积极探索符合国情和世情的传播战略。面对媒介化社会的真正来临,要在对外传播战略中运用好区隔化传播理念,以期卓有成效的传播效果,为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注释】

[1]本文为孟建与史春晖合作,发表于《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7年第1期。

[2]李敬一:《中国传播史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6页;转引自陈日浓:《中国对外传播史略》,外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3]陈日浓:《中国对外传播史略》,外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4]杨振武:《人民日报:把握对外传播的时代新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对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重要指示精神》,观点—人民网,http://opinion people.com.cn/n/2015/0701/c1003—27233635.html。

[5]程曼丽:《中国对外传播的历史回顾与展望(2009~2017年)》,载《新闻与写作》2017年第8期。

[6]程曼丽:《中国对外传播的历史回顾与展望(2009~2017年)》,载《新闻与写作》2017年第8期。

[7]陈煜婷:《阶层化与文化区隔》,载《美与时代(下)》2014年第4期。

[8][法]布迪厄、朱国华:《纯粹美学的社会条件——〈区隔: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引言》,载《民族艺术》2002年第3期。

[9]Graham Murdock,“Pierre Bourdieu,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2010,16(1),pp.63—65.

[10]黄亦军:《区隔与认同:费孝通与贵州少数民族》,载《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第6期。

[11]孟建、董军:《中国对外传播战略的现实困境与适时转向——兼论“中国威胁论”的缘起、发展和我们应有的策略》,载《对外传播》2013年第11期。

[12]张昆、王创业:《疏通渠道实现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立体传播》,载《新闻大学》2017年第3期。

[13]丁未、张国良:《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研究》,载《现代传播》2001年第6期。

[14]陈煜婷:《阶层化与文化区隔》,载《美与时代(下)》2014年第4期。

[15]朱伟珏、姚瑶:《阶级、阶层与文化消费——布迪厄文化消费理论研究》,载《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16]胡邦盛:《我国对外宣传如何实现精准传播》,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7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