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昭示媒介化社会发展的未来之路

四、“媒介融合”昭示媒介化社会发展的未来之路

2006年4月18日,盛大公司明确宣布放弃了“盛大盒子”计划。作为一种集成众多厂商技术、具有自主产权的新型电脑终端,“盛大盒子”具有播放影碟、浏览互联网、参与网络游戏、编辑电视等多种功能,可以说是“媒介融合”的典型产品,但为什么会夭折?由此,也引发了我们关于“媒介融合”未来的种种思索。

尽管,有相当多的人诟病“盛大盒子”的高昂价格,但这毕竟不是决定因素,其核心还在于“电视内容的网络化”。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规定,只有拥有IPTV牌照,才有将电视节目网络化的权利,而这个牌照目前只有上海SMG一家拥有,没有IPTV牌照意味着即使用户安装了“盛大盒子”,也不可能享受到所有的电视节目,盒子无法取代电视的功能,盛大所倡导的“数字家庭”理念也就无从谈起。“牌照门”的背后,也映射出“媒介融合”所必然面临的难题——“内容桎梏”[7]

这一桎梏至少在“媒介融合”开始之初是不存在的,不同媒介之间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共享,制作新闻节目当然没有内容方面的问题,但一旦新的媒介技术制造出全新的媒介终端(比如“盛大盒子”),而这种终端又需要来自各种渠道的不同的媒介内容,体制和经济利益纠葛下出现的内容渠道问题便必然会显现出来,技术固然可以解决能否实现的问题,但传统媒介框架的内容渠道决定了即使真的有能够容纳一切媒介的终端出现,它也很难承载所有的媒介信息,这样,真正的“媒介融合”也就无从谈起。

仅仅在技术层面上实现了简单的“媒介融合”的“盛大盒子”还远远不是“媒介融合”的完美形式,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介融合”的未来并不需要通过某种具体的终端来实现,而是一种媒介发展的趋势,未来的媒介可能在其外在表现形式上与今天的大众传媒并无二致,但其内容的深度和丰富程度已经是天壤之别。

技术推动社会的进步是需要过程的,由媒介技术进步所引发的“媒介融合”从其概念的肇始到最终完美的实现,也可能经历曲折的过程。但是,无论如何,“媒介融合”浪潮的影响是不可小视的,它不仅将引起媒介生产方式的革命,并将成为最终推动“媒介化社会”形成的核心动力。

【注释】

[1]本文为孟建与赵元珂合著,原文发表于《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7期。

[2]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载《中国记者》2005年第9期。

[3]McLuhan·Marshall,Understanding Media(Second edition),McGraw-Hill Book Company(New York),1964,pp.23-24。

[4][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分册),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96页。

[5]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载《中国记者》2005年第9期。

[6]王岚岚、淡凤:《聚集媒介融合和公共新闻——密苏里新闻学院副院长Brian Brooks教授系列讲座》,载《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5期。

[7]张樊:《难破政策和内容桎梏:陈天桥“聪明”弃盒》,载《IT时代周刊》200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