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知识传播:创造、生产、消费、边界
[1]——关于互联网时代认知盈余与知识变现问题的学术思考
早在2010年,美国学者克莱·舍基就提出了“认知盈余”(Cognitive Surplus)这一概念,用以描述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分享现象,在克莱·舍基看来,个体因互联网的使用摆脱了之前电视时代人们彼此分割的原子社会,个人的碎片化时间与个人的创造性行为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使人们的行为“从单纯对媒介的消费中转变过来”,进而有可能形成一场由平庸走向卓越的知识革命[2]。而一旦这种认知盈余对接了社会中的潜在需求,知识、闲暇和分享的热情就可以缔造出一种全新的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知识生产及消费方式的行为——知识变现。尽管业界一直在探索如何将“百度知道”、知乎之类的平台进行货币化操作,但直到2016年以“值乎”“在行”“分答”等为代表的付费知识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才使得认知盈余的货币化成为互联时代的一种媒介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