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传播的认知获得与历史责任

(二)媒体传播的认知获得与历史责任

文化是民族的根本,世界文化遗产是民族国家增强认同感的重要媒介。世界文化遗产的内在传播逻辑首先是地方政府的主导运作,在这过程中带动了媒体的积极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考古遗址或者博物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拥有的巨大价值毋庸置疑,但如何让其价值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却仍未清晰。怎样把我们的遗产融入生活当中去,把知识的东西趣味化,使其在传播沟通中活起来是当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重要课题。媒体在申遗的过程中扮演的是宣传者的主要角色:一方面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好报道宣传;另一方面提升民众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提高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通过这一文化符号凝聚认同感。当然,地方政府对媒体宣传报道的带动,往往凸显了媒体的“造势”水平。2001年,中央电视台连续多日对乐山大佛“洗脸”的跟踪报道,其广告方面的经济效益为有关人士津津乐道,社会效益却少有褒词[20]。所以,世界遗产的特殊性往往要求媒体的责任感。2017年12月,中央电视台、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的《国家宝藏》获多方认可。央视与九大博物馆进行合作,宝藏是由民众甄选出来的,同时,每件宝藏都有自己的“国宝守护人”。这类文博探索类节目,通过节目的形式让公众真正参与到文物的欣赏与保护中间,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真正做到了在媒体与公众层面让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