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梦”为分析对象

(二)以“中国梦”为分析对象

“中国梦”话题具有普遍且广泛的社会关注度,根据对《人民日报》的数据检索,自2012年11月30日至2013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共刊发1 019篇相关报道,其中有302篇在标题中出现“中国梦”字样,根据百度搜索引擎对新闻标题的检索,共有1 230 000篇相关新闻。

本研究选取的“中国梦”话题以微博这一新型的传播平台为分析对象,微博所具有的“后现代”特质——反传统、去中心化、反权威、碎片化一直为学界关注,也为“中国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多元的信息内容。与此同时,媒介用户因技术的开放性和传播介质的“弱审查”化而赋权,他们的呼声在某种意义上建构出当前中国的“民间舆论场”,以体制内媒体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则进行各种尝试,以图“卫冕”曾经的荣耀与辉煌,致力于捍卫“官方舆论场”的权威性。中国梦的叙述话语就在微博这一后现代语境下展开了大量的传播。

学者谢立中曾经在《走向多元话语分析》一书中论及后现代思潮中所蕴含的一套颇有借鉴意义的研究模式,这种研究模式是基于如下的立场提出——“人们对世界的一切感知、一切言说、一切书写,都是以特定的话语系统为前提的……实际上归根结底知识从某个或某些特定的话语系统转换而来的关于客观或主观世界及客观或主观世界某个方面、某个部分的具体话语或文本而已。”[8]因此,本研究将“中国梦”界定为一整套的话语表述系统,是通过各种语言符号建构的并为不同的叙述主体所传播、阐释的对象。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2次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微博网民规模为3.31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2 216万,增长7.2 %。网民中微博使用率达到了56.0 %,较上年底增加了1.3个百分点”[9]。据此可见,微博已经成为中国目前重要的信息传播平台和信息获取渠道,而新浪微博“在活跃度方面……成为中国最活跃的微博网站”[10]。据此,本研究选取2013年1月1日至6月30日新浪微博中带有“中国梦”字眼的168 552条有效原创博文,致力于探讨两方面问题:第一,作为一个象征性的带有集体色彩的叙述符号,“中国梦”的宏大话语如何在复杂的社会语境下为不同的主体所阐释;第二,作为一个全民族的信仰,它如何跟社会的具体实践相勾连,进而被赋予具体化、可感知、可把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