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的逻辑:寻求多元共识的亚洲文明对话[1]

传播的逻辑:寻求多元共识的亚洲文明对话 [1]

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曾言:“不同文明的接触,以往常常成为人类进步的里程碑。”[2]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就是文明碰撞与交流的历程。进入21世纪,在全球化、多元化、网络化的洪潮中,文明间的碰撞和交流不断呈现出新的形态。按照阿诺德·汤因比、萨缪尔·亨廷顿等学者根据地理空间和历史发展对文明的分类,代表性的亚洲文明主要有“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等,这些文明在发展中都对周边其他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并繁衍出新的文明。习近平在2014年3月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3],他于2015年3月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倡议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以促进亚洲“迈向命运共同体”,共同开创“亚洲新未来”[4]。亚洲文明在不断面临新挑战的同时也迎来新的契机,如何促进亚洲文明的发展繁荣,是亚洲各国人民永恒的话题。“传播”是研究“对话”与“交流” 的重要维度,本文将围绕传播的逻辑和规律在亚洲文明对话中的呈现展开讨论,以探究亚洲文明对话的理念、问题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