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传播科技构筑了张扬视觉文化的媒体平台

(一)现代传播科技构筑了张扬视觉文化的媒体平台

德国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在论及电影作为视觉媒体达观时说,人们有着再现现实的永恒冲动。但是,在电影诞生以前,尚无一种媒体能满足人们的这种永恒的冲动。现代科学技术的恩惠,使电影开始满足人们观看现实的深层欲望。现代传播科技作用下的媒介发展至今,不但足以“展现”“表现”现实,而且能够“虚拟”现实。这一切都表明,首先是现代传播科技发展并构筑了张扬视觉文化的媒体平台。

实际上,我们对传播学界的大师麦克卢汉有许多的“误读”,他对于媒体阐释的精辟并不在于它的文化内涵,而在于他把媒体看作社会交往的技术媒介。按照他的观点,要用那些现代化技术手段,有效地转化和形成新的时空关系,重新结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重新建构社会关系和感觉方式。他的现代技术论不再是一种批判性的异化理论,技术已经被他看作人类躯体和神经的有机扩展。视觉影像的大范围传播所依赖的物质产品如电视机、录像机、影碟机、卫星天线以及诸如此类丰富多样的媒体产品都可作为张扬视觉文化媒体平台的构成物[21]。《视觉文化研究》一文的作者,英国伦敦大学哥登斯密思学院的伊雷特·罗戈夫也认为,由于传播科技在视觉和听觉的空间中建立起了“竞技场”,使得视觉文化在“观看状态的精神动力学”下赢得了极大的社会发展空间[22]

当今媒体的高度发达,特别是数字化媒体的出现,更是构筑起了视觉文化的全球化平台。数字化媒体将成为传媒主流。传媒领域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各类传统媒体的数字化步伐加快。报刊书籍等印刷媒体尽管最后的形态还是以纸介质呈现在受众面前,但制作全过程已经数字化;传统摄影正在向数字摄影发展;传统电影正在向数字电影发展;广播在经历了调幅、调频两个技术发展阶段后,正进入数字音频广播新阶段;电视也正全面迈向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及数字压缩卫星直播电视。二是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新传播工具层出不穷,并推向了社会,为社会普遍接受。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影像技术导致了巴赞的影像本体论的解体。数字技术使得“任何的影像都是可能的,影像不能再保证视觉的真实”。法国学者称“想象的能指”。这既为现实主义,也为非现实主义提供了可能。逼真不再是目的。这是技术与文化的双重选择(商业与市场的驱动。)电子邮件提出了虚拟社区问题;数字摄影提出了记录真实性和可靠性问题;虚拟现实提出了“化身”和它的认识功能问题;MUD(多用户空间)提出了认同构成问题;计算机提出了空间叙事问题;网络摄影提出了窥视癖与裸露癖问题。至此,一种可以称之为“后视觉文化传播观”的轮廓已经在传播科技的作用下勾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