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众传播事业发展的属性拓展期(1992~1997):在创造性转换中关注社会民主化的进程
2025年09月26日
(五)中国大众传播事业发展的属性拓展期(1992~1997):在创造性转换中关注社会民主化的进程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预示并引发了“新时期”中国大地上的新一轮改革大潮。同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这轮改革的大潮,对中国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引发了中国大众传播事业领域的一场悄然革命。与中国大众传播事业发展的第四阶段所截然不同的是,在这一阶段的改革中,中国的大众传播媒介并未以参与政治的激进方式进行,而是以改变新闻媒介获取经济资源的各种方式来进行着新闻媒介的改革。中国大众传播业的“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逐渐被转化为一种特殊的双向(即政府与媒介)理论认同:在承认中国大众传播事业具有上层建筑属性的同时,亦承认其第三产业的经济属性。这一“双重属性”可以说是中国大众传播业的一种“创造”。它虽然不可能达到大众传播媒介改革的终极目标,使其融入社会民主化的博大历史进程。但是,这种“创造”的效果,却是前所未有地增加了新闻媒介的实力与活力,中国大众传播事业由此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处在这一时期,中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与社会民主化进程关系似乎得以一种“创造性的转换”,使二者之间产生了一种极为特殊的相关性:政府在无力承担中国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增加的极其巨大的财政开支,但又不能失去对其依赖和控制的情况下,中国的大众传播媒介迅速构筑起了“获得经济资源的权力与有控制地介入社会现实”二者之间的特殊关系。政府对中国大众传播媒介“政治与经济双重属性”的认可与中国大众传播媒介业已形成的“创造性转换”格局,为今后中国大众传播媒介发展与社会民主化进程提供了独立的经济基础和赢得了独特的发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