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众传播事业发展的新概念新学科引进期(1982~1986):为社会民主化进程提供知识与理论
信息概念与传播学在中国的引进,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信息概念的引进,广义上讲,是我国自然科学中的“三论”(既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影响。但是,具体分析,中国新闻界在新闻媒介中引进并运用信息的概念,却是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初传播学进入中国的科研机构和大学课堂为历史起点的(1982年5月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在北京给中国人民大学作了介绍美国传播学状况的学术报告)。1984年9月,通过新华通讯社李启等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终于正式翻译出版了威尔伯·施拉姆的《传播学概论》,在中国出版了第一本全面系统论述传播学的著作。在中国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新闻界引进信息概念与传播学,不但引发了中国新闻界的一场大讨论,而且也促使中国的新闻界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引发的中国新闻界的一场大讨论,其讨论的焦点集中在“新闻媒介究竟是以传递信息为主还是以宣传为主”“信息传播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等方面。这无疑构成了对我国历来把新闻媒介当成宣传工具的尖锐挑战。因此,“信息是抽象的概念”“信息传播无视新闻的阶级性”等反面意见接踵而来,一场交锋在所难免。但是,这场交锋在中国政府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在国际新闻媒介参与信息革命的大趋势下,以主张改革开放者的胜利而告终。这一时期的新闻媒介改革促使并带来了中国新闻传播界的巨大变化,其突出点在于中国的媒介结构中出现了大批以提供信息,特别是经济信息为主的报纸、广播、电视,反映在媒介内容中,纯信息性的新闻占有了相当的比重,即便在以宣传为主的新闻中,也开始注重大信息量的问题。从此,“新闻媒介”“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事业”等提法开始趋于流行。在学界这样的提法渐成共识,成为普遍的学术用语。中国的新闻传播界经过五年的努力,基本确立了信息传播的新观念。1988年3月25日,当时的中国总理李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首次开始使用“新闻媒介”的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