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序 言

童 兵

孟建教授的第二本学术论文自选集《传学的哲思》就要出版了。孟建执拗地还是要让我来为他的这本学术论文自选集写个序言,我也就允诺了。

按理说,我是要为孟建写个全新的序言,因为从2014年他出第一本学术论文自选集《言说的跬步》起,又过去了整整五年。这五年来,他在教学上又增添了新的荣誉,获得了新闻传播界的很高殊荣——范敬宜新闻教育良师奖;他在学术上又有了新的建树,出了一些新书,写了一批新文;他在工作上又担任了新的职务,出任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但是,我却有个奇想,这序言要多保留些我第一次序言的感受和表达,因为我期待与更多读到这篇序言的人分享。

孟建是我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同事,我们都是2001年作为引进人才来到复旦的。我从中国人民大学来复旦,他从南京大学来复旦,转眼,我们一起工作快20年了。孟建也是我多年的老邻居,打从到上海起,从住周转房到买商品房,我们两家就一直住同一个小区。

我和孟建都属马,我大他一圈,12年。“弹指一挥间”,转眼孟建今年也已经65岁了。像孟建这样的年纪,有像他这么复杂的人生经历的人并不太多。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2岁的孟建小学毕业刚进入初中,他的家庭就遭遇到“文革”的猛烈冲击,孟建随父母到农村去“劳动改造” 了。1969年,15岁的他开始到工厂做工,这一做就是整整八年,好多工种他都干过。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仅是小学毕业的他凭借文革10年“落难”时的自学,作为“文革”后首届“77级”大学生考入了南京师范大学。自1982年本科毕业留校至今,他先后在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三所大学任教,其间还在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电视家协会等部门工作和任职。不同寻常的人生阅历,积淀和折射到他的学术研究中,带来了难得的“生活体悟”“社会视野”“业界经验”。这真可谓孟子所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巧合的是,孟建恰恰是孟子的后裔,他是孟子第71代“昭字辈”的后裔,孟子的坚忍和胸怀在他身上似乎有着许多体现。

闲聊时,孟建跟我讲,他大学毕业后有过多次“从政”的“佳机”,可是他都拒绝了这些诱惑。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到大学执教的路子。孟建这本学术论文集,收录了孟建近年来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20余篇,内容主要集中于“文化传播”“新闻传播”“国际传播”三个领域。这些学术论文,虽然不能反映近年来孟建学术发展的全部,但是毕竟可以“窥斑见豹”,得以看到他近几年学术研究路径的走向、学术研究风格的嬗变。

依我对孟建的了解和观察,他在近几年的学术研究中,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对学术的真挚热情。尽管孟建有着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也曾经在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担任过多年的院系领导职务。但是,就其内在追求而言,他还是对学术研究充满着热情。他的研究,有着强烈的社会现实指向,胸怀家国天下。近年来,孟建的研究热情更多地集中于文化传播领域。《传播的逻辑:寻求多元共识的亚洲文明对话》深入分析了文明对话的特征和逻辑,立足于中国在亚洲文明对话中的角色和重要作用,探讨亚洲文明对话的现实基础与发展困境,提出促进亚洲文明对话的路径。《数字人文:媒介驱动的学术生产方式变革》从传播学媒介研究的视域出发,将数字人文研究置于历史的维度,在学术场域中审视这一变化,阐发了“数字人文研究是一场彻底的学术生产方式变革”思想。这些研究主题宏大,锐意创新、力追前沿,可谓发力于文化传播研究的深层律动。近年来,孟建的学术影响力仍然保持很好的发展态势,根据CSSCI、CNKI数据库的多次统计,孟建学术论文“发表数”和被“引用频次”(含被外部学科引用的频次)指标,多次居全国学者中的高位。

其次,对现实的强烈关照。孟建的学术研究,涉猎多个领域。从孟建这本学术文集的编撰体例可以看到,孟建近年来在“文化传播”“新闻传播”“国际传播”三个研究领域均有较多拓展。虽然孟建在不同时期的研究兴趣有一定变化,但透过他的学术研究成果总能让你感到他始终关注研究对象与社会现实的密切互动。早年的电影研究、电视研究,以及后来的视觉文化研究、数字人文研究,莫不如此。孟建的这些研究绝非仅仅是追逐社会研究热点的随意“跳跃”,而是其间深深透发着他对当前“跨学科”(他本人近年来提出了“超学科”的概念)趋势的执着践行。就此而言,孟建学术研究兴趣的“转换”,其实凸显了他学术研究与社会脉动的“同频共振”。

最后,对思想的不断超越。学术“创新”与学术“突破”是孟建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例如,在文化传播领域研究中,《传播的逻辑:寻求多元共识的亚洲文明对话》发表于2016年,他对“亚洲文明对话”问题很早的学术关注与持续的学术研究,使得他在“亚洲文明对话”研究领域处于超前和穿透两个特殊维度。这也使得他在2019年中国召开的极为重要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拥有相当的学术话语权。《数字人文:媒介驱动的学术生产方式变革》发表于2019年,这是数字人文研究领域一篇“高屋建瓴”的重要学术论文。这篇论文敏锐捕捉到了数字时代学术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其将产生的学术影响力不可小觑。实际上,在“新闻传播”领域研究中,孟建在许多现在成为“显学”的领域都曾是“先行者”。例如,早在许多年前他就率先发表了《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他在若干年前又率先发表了《倾力构建我国国际传播力的全新体系》等学术论文。

就我所知,仅以获得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而言,孟建恐怕也是全国最多的学者之一了。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孟建就先后两次申报成功,这在全国尚属少见。更何况,他还承担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G20杭州峰会、金砖厦门会晤等许多省部级项目和中央有关方面特别委托项目。通过他和他的团队的不懈努力,这些重要研究项目都源源不断地产出了高质量的丰硕成果,使得他和他的团队多次受到表彰。

当然,对于孟建今后的学术研究,我也感到需要有些提醒。孟建对学术前沿发展有着敏锐的把握,对跨学科甚至是超学科的“跨界”也有着很好的践行,但目前看来,孟建也要注意“集中精力打歼灭战”,要争取出更好的“标志性”学术成果。

孟建过往的人生经历是他宝贵的人生财富。他强烈的使命感,他敏锐的观察力,他执着的学术劲,使得我对65岁的“小老弟”依然充满信心。谁知道这位好同事、老邻居、小老弟还会给我怎样的惊喜呢?让我,让我们大家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