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长调与短调

(一)蒙古族的长调与短调

1.民族概况

蒙古族先民原居住于今额尔古纳河流域,以游猎为生产生活方式。公元840年后,大部分蒙古族先民向西迁徙,从游猎的生产方式过渡到以游牧为主。公元1206年,蒙古部的首领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号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并对外展开大规模的军事活动。经过多年的东征西讨,13世纪中期,形成了横跨欧亚两洲的大汗国。1279年,蒙古族统一了全中国,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辽、宋、夏、金、吐蕃、大理等国长期并立和相互争夺的局面。

在元朝大一统的局面下,蒙古族的游牧经济和全国的农业、手工业经济之间加强了交流。清代,汉族农民不断向蒙古族地区移动,形成牧区、农区、半农半牧区多种经营生产形式。

古代蒙古族信奉萨满教。现蒙古族人民多信仰喇嘛教(黄教)。

蒙古族民歌有两种传统的分类方法,一是题材分类,分为牧歌、赞歌、思乡曲、宴歌、谚歌、叙事歌、儿歌等;二是体裁分类,可概括为长调和短调两类。长调的曲调悠长,节奏自由,曲式篇幅较长大,带有浓厚的草原气息。牧歌、赞歌、思乡曲及一部分礼俗歌属于长调范畴。短调曲调较紧凑,节奏整齐,曲式篇幅较短小。狩猎歌、叙事歌及一部分舞蹈性的礼俗歌属于短调范畴。

2.长调民歌

长调民歌是典型的蒙古族音乐风格的代表。蒙古族先民跨出额尔古纳河流域,迁徙至蒙古高原后。在这里,他们基本放弃了原有的狩猎生产方式,改为以畜牧业劳动为主的生产形式,随之而产生了反映游牧生活的牧歌体裁。蒙古族的长调民歌不仅有较长大的篇幅,而且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在持续的长音上常有类似于马头琴演奏式的颤动和装饰。有的长调还具有史诗般雄浑的气魄和历史沧桑感。

呼伦贝尔盟的《辽阔的草原》是一首长调牧歌。单纯从谱面上,不能完全体会出《辽阔的草原》在实际歌唱中所展现出的蒙古草原一望无边的辽阔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浑然气魄。这是一首节奏自由的歌曲,气息悠长,歌唱者在字里行间使用了多种润腔手法。同时,这首歌曲还带有忧郁的情调,徐缓、漫长和苍凉感更为这支曲调增添了深沉隽永的意味。由于游牧的生产方式,蒙族牧民经常一人策马独行,在孤寂中充分品尝和回味着欢乐、伤感和幸福。孤寂培养出了蒙古民族坚毅的忍耐力。

蒙古族是个英雄的民族。辉煌的历史和特定的生存环境,在蒙古族人民的精神中留下了深刻的积淀,也使蒙古族民歌形成了深沉、宽广、博大和苍劲的风格。

3.短调民歌

蒙古族的短调产生于不同的时期和地区。早期,公元7、8世纪以蒙古族先民在我国黑龙江省西部的额尔古纳河流域从事狩猎劳动时,产生的狩猎歌曲曲调短小,节奏整齐有力,并往往与舞蹈和打击乐相配合。待蒙族人民到达蒙古草原后,在牧区和农区都产生出一些轻快活泼、节奏感鲜明的短调民歌。短调的曲调较长调短小,音域也相对窄一些,但仍有蒙古族音乐中具有特征意义的大跳音程。例如《黑缎子坎肩》。

蒙古族民歌属于中国音乐体系,多使用五声音阶,并以羽调式和徵调式为主。其旋律线常常呈现为抛物线型,即一个乐句或乐节的高点多位于中部。蒙古族民歌中经常使用大跳音程。对于汉族民歌来说,五度、六度以上的跳进已不常见,而在蒙古族民歌中,五度、六度、七度、八度的大跳都经常出现,八度以上的大跳也并不罕见。比如上例,这些跳进形成了蒙古族民歌开阔、稳健、剽悍的性格。

《黑缎子坎肩》具有蒙古族鄂尔多斯民歌的典型风格。鄂尔多斯位于内蒙古的伊克昭盟,与山西、陕西接壤。这种风格的民歌有着顿挫的节奏和跳荡的旋律,音乐性格刚健有力,很有特点。读者可注意《黑缎子坎肩》中的切分节奏、附点节奏和一拍中前十六分音符和后八分音符的用法。同时,这种民歌特色通过山西、陕西人的“走西口”,对山西河曲、陕西府谷一带的民歌也形成了影响。

4.蒙古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1)音阶——蒙古族民歌采用中国音乐体系,多为五声音阶,五声以外的音多构成综合调式七声音阶。

(2)调式——以羽调式和徵调式为主,其次是宫调式和商调式。

(3)旋法——蒙古族民歌的旋律线条经常呈抛物线型,即一个乐句或乐节的高点常常位于中部。另外,音程较大的跳进,是形成蒙古族民歌开阔、稳健、剽悍性格的中心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