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的独唱和弹唱歌曲

(二)哈萨克族的独唱和弹唱歌曲

1.民族概况

哈萨克族是由许多远古民族和部落经长期交往融合而逐渐发展形成的。哈萨克族与中国古代曾经统治过今伊犁河谷以及伊塞克湖四周地带的古代民族乌孙(公元前2世纪~2世纪)、突厥(公元6世纪中叶)、葛逻禄、回鹘(10~12世纪)、哈喇契丹(12世纪)、克烈、乃蛮、钦察(12世纪末~13世纪)等有渊源关系,在现代哈萨克族中仍有一些部落保留着上述古代的名称。15 世纪20年代,在金帐汗国东部出现了乌孜别克汗国。1456年,汗国中一部分人由于内讧向东逃入亦力把里统属地区。这一部分逃离乌孜别克汗国的人被称为哈萨克人,意为“逃难者”或“脱离者”。1589年,哈萨克人及其分布地区分为大、中、小三个玉兹(即血缘的部落联盟)。后来,一部分哈萨克人及其居住区被沙俄吞并,一部分人留居我国,还有一部分哈萨克人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

哈萨克族绝大多数人从事牧业。历史上,哈萨克人信仰过萨满教、佛教。公元11世纪前后,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哈萨克人逐渐信仰伊斯兰教。古代哈萨克族曾使用突厥文,后来用过回鹘文,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又改用阿拉伯字母文字。

哈萨克人爱好音乐,能歌善舞。民间乐器有冬不拉。

2.独唱歌曲

从内容上,哈萨克族民歌可分为劳动歌曲、颂赞歌曲、爱情歌曲、习俗歌曲和其他歌曲五类。其中,属于习俗歌曲的“婚礼歌”和“哀悼歌”各有自己的程序。“婚礼歌”包括“婚礼序歌”、“森丝玛”、“哭嫁歌”、“揭面纱歌”、“新娘歌”等;“哀悼歌”包括“报丧歌”、“悼念歌”、“送葬歌”等。其他歌曲类包括“催眠歌”、“谜语歌”、“扯谎歌”(幽默歌曲)、“地图歌”(传播知识的歌)、“家谱歌”等。在演唱形式上,哈萨克族民歌可分为独唱、弹唱和对唱三种。对唱在哈萨克族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几乎所有的民间节日、婚礼庆典中都要举行对唱活动。弹唱也叫“冬不拉弹唱”,以哈萨克族弹拨乐器冬不拉为伴奏,节奏比较复杂,曲调接近语言音调。比较起来,独唱歌曲[1]的旋律更加优美,结构比较整齐,典型集中地表现了哈萨克族民歌的特点。

哈萨克族独唱歌曲多数为带副歌的单二部曲式,有固定的歌词,多以figure_0083_0052figure_0083_0053为主要节拍。例如《黑云雀》。

千百年来,哈萨克族人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这使哈萨克族民歌带有很强的牧歌特点。哈萨克族民歌常常在开始处曲调高扬,并在曲调高扬的后半部分有较长时值的拖腔,这便是游牧生活中常有的吆喝、呼喊声进入音乐的结果。另外,哈萨克族民歌热情、豪迈,富有诗的意境,这也与游牧生活对人的性格的陶冶有关。

由于游牧生活,使许多有情人难以相聚,只能天各一方相互思念,因此哈萨克族的爱情歌曲中便有很多抒发离别痛苦和祝福情人平安的内容。《黑云雀》即是一例。虽然这首歌有宽广的气息,在开始处也有高扬的音调,但随后逐层下降的音级将歌唱者忧郁哀愁的情绪表现得深沉缠绵。另外,从音阶上看,这首歌曲属于欧洲音乐体系,七音齐全,fa和si两个音在旋律中不是“偏音”,而是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出现的次数较多,并常出现在重拍上,还有较长的时值。

3.弹唱歌曲

弹唱歌曲以哈萨克族弹拨乐器冬不拉为伴奏,由歌唱者自弹自唱。弹唱歌曲无固定歌词,由歌手即兴编唱。演唱者的歌喉不一定很好,但即兴编词的能力则一定很强。弹唱歌曲的音乐结构不很规整,节奏比较复杂,常使用以figure_0088_0060拍为主的混合节拍,曲调语言性、叙述性较强,例如《红花》。

4.哈萨克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1)音阶——广泛运用七声音阶,但也有五声音阶或五声音阶基础上的七声音阶。

(2)调式——哈萨克族民歌采用中国音乐体系的五声调式和欧洲音乐体系的七声调式两种调式体系。五声调式以宫调式和羽调式为主。七声调式中最常见的是自然大小调。另外还有一些调式是两种音乐体系相融合的产物。

(3)旋法——千百年来,哈萨克族人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这使哈萨克族民歌带有很强的牧歌特点。哈萨克族民歌普遍带有呼唤式的音调,多由主音及其四度或五度音构成,并常常出现在曲首。曲首的这种音程跳进又常是全曲的核心音调,通过多种变化手法发展出整首民歌曲调。

(4)节奏、节拍——经常使用混合节拍,并在每小节的节奏划分上常常出现前短后长的形态。这种节奏特点与曲首的核心音调作用共同构成了哈萨克族民歌豪迈、宽广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