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的情歌

(三)维吾尔族的情歌

1.民族概况

维吾尔族的族源为公元前分布在匈奴以北、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人。7世纪,居住在蒙古和西域境内的丁零(或称铁勒)人均受突厥汗国的统治。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铁勒人建立回纥汗国。贞元四年(公元788年),改回纥为回鹘。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回鹘汗国破灭,向西分三支迁移,先后建成高昌回鹘、河南回鹘和喀喇汗王朝三个政权。河西回鹘(甘州回鹘)分布在甘肃北部,后大部分与当地居民融合。其中的黄头回鹘(撒里维吾尔)与蒙、汉等民族长期相处,发展成现代有裕固族;其余两支与天山一带和新疆南部原来的各民族逐步同化,并由游牧生产逐步转变到以定居为主。明代,生活在维吾尔族农业区的大批蒙古人和汉族人又被同化于维吾尔族之中。

历史上维吾尔族的先民先后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佛教,西迁后信仰过景教,目前普遍信仰伊斯兰教。

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但南疆一部分维族人说的是印欧语系语言。受伊斯兰文化的强烈影响,维语中吸收有阿拉伯语词,并且维族的文字也从回鹘文改为阿拉伯字母式的文字。

2.维吾尔族民歌的音乐体系

传统的维吾尔族民歌从题材上可以分为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等。其中,爱情歌曲的数量最多。与民族成分和语言一样,维吾尔族民歌的音乐体系十分丰富,囊括了世界上中国、欧洲和波斯—阿拉伯三个音乐体系。东疆、北疆地区民歌采用中国音乐体系的较多,南疆地区的民歌则以波斯一阿拉伯音乐体系为主。

对于维吾尔族来说,波斯一阿拉伯音乐体系是其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音乐体系。维吾尔族音乐的调式种类十分丰富,do、re、mi、sol、la、si都可以作为调式主音。主音相同者又因音阶结构不同,而形成五声、六声、七声及包括中立音(“活音”)的多种调式。例如南疆的《莱丽古力》,它所使用的音列是:

例19

figure_0085_0054

带上、下箭头的音,表示升高或降低一个全音的figure_0085_0055音,也就是通常学者称之为figure_0085_0056音者。同时,这些音还常在figure_0085_0057全音的范围内上下游移,因此有学者建议将其称作“活音”[2]

《黑眼睛的姑娘》流行在新疆伊犁地区,是属于中国音乐体系的宫调式维族民歌。虽然使用了七声音阶,但曲调仍具有五声性,fa和si主要作为偏音,多出现在经过处。基本上没有使用中立音。尽管如此,它还是具有维吾尔族民歌弱拍起唱、锯齿形旋律线条的特点。

3.维吾尔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1)音阶——维吾尔族民歌中有五声、六声、七声及包含约figure_0086_0058全音的多种音阶形式。南疆以七声音阶及其变体为主,东疆以五声音阶及其变体为主,北疆则五声、七声及其变体皆较常见。

(2)调式——采用中国音乐体系的维吾尔族民歌多用宫调式,徵调式、商调式次之;采用欧洲音乐体系的维族民歌以自然小调为主;采用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的维族民歌调式多样。

(3)节奏、节拍——由于维吾尔语的重音总是落在最后一个音节上,导致维族民歌多出现切分节奏和从弱拍起唱的现象。有些民歌有固定的节奏型。

(4)旋法——旋律的线条多呈锯齿型,曲调的进行曲折、细腻,富于装饰性,与汉族和朝鲜族相似,维吾尔族民歌具有典型的农业民族的音乐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