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四大腔”
1.民族概况
彝族源于古代羌人。古羌人分布在陕西、甘肃、青海一带。公元4世纪初羌人南下,与西南土著部落融合而形成彝族。
彝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过去信仰多神。现在,除多神信仰外,还有人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
由于居住地区分散和方言的不同,彝族分为多个支系,各支系的民间音乐各具特色,不同支系之间音乐风格差别很大。
2.“四大腔”
“四大腔”产生于云南建水、石屏一带彝族的尼苏支系中,并与青年男女传统风俗性的社交和爱情活动紧密相联。这种风俗性活动尼苏人称之为“吃火草烟”,一般是傍晚时在郊外、庙宇、祖祠或村头公房内举行,共有三项内容:(1)“款白话”。在饮酒、吸烟的过程中,青年男女用韵白相互对答。“白话”可说可唱,内容多是互相的谦让、赞美或逗趣;(2)对唱曲子。由青年男女各一人担任领唱或对唱,其余青年围坐四周为之伴唱。所唱的曲子是一个篇幅长大、并有较固定程式的套曲,即“四大腔”;(3)跳弦。以四弦、三弦、二胡、笛子、树叶等作伴奏,众人集体歌舞。
“四大腔”是《海菜腔》、《山药腔》、《四腔》和《五山腔》的总称,分别流传于尼苏人居住地的四个区域,是四种不同的声腔和套曲形式。与其他彝族民歌相比,“四大腔”具有篇幅长大、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曲调悠长深沉、演唱技巧较高等特点,是彝族民间音乐中艺术水准较高的品种。
“四大腔”所唱题材十分广泛,往往围绕爱情内容,并涉及到各种自然景物和生活琐事。有独唱、齐唱及一领众和等多种歌唱方式,旋律有悠长的歌唱性与简洁的叙述性两种风格。两种曲调或交替出现,或交织在一起。歌唱时真假嗓相结合。
3.《海菜腔》[5]
《海菜腔》产生于云南省石屏县,除石屏县外,还流行于相邻的建水、通海、元江、红河等县,并波及到个旧市和思茅、普洱等地,甚至对汉族音乐也产生了影响。
《海菜腔》的正式唱词(下称“正词”)为4句或6句,每句七字。虽然正式唱词并不多,但《海菜腔》的音乐结构却很长大,分为拘腔段、曲子段和落腔段三个部分。拘腔段多为对唱者的自谦或夸耀之词,为的是吸引对方,使对唱继续下去。拘腔段可长可短,由唱者自定。曲子段是唱正词的部分,4句词安排在七个腔(即音乐的段落)里,并在词曲的结合上有一定的格式:
头腔,第1句唱词的前6字;
二腔,第1句唱词的第7字;
三腔,第2句唱词的前5字;
四腔,第2句唱词的前2字;
五腔,完整的第3句唱词,7字;
六腔,第4句唱词的前4(或3)字;
七腔,第4句唱词的后3(或4)字。
从《海菜腔》的谱例看,每个“腔”由10-50余个小节组成,长短不等。在每个“腔”(段落)里,在正词的前后,都有大量的无意义的衬字(如“哟”、“哎”、“嘛”、“啊”等)和有意义但与正词无直接联系的“虚词”(如“我说师傅同志,曲子老王”等)。这些衬字和虚词所占的篇幅,大大超过正词。每一个段落之后,都有众人齐唱的帮腔。曲子段之后是落腔段,其内容与拘腔相同,长短由唱者自定。
唱一曲完整的《海菜腔》需20分钟左右的时间。
传统的《海菜腔》,其正词内容主要涉及青年男女爱情过程的各个方面,可分为试曲、勾曲、扫曲、抽曲、热曲、离曲、挂曲、串曲、怪曲等。试曲,即为避免莽撞,用曲折委婉的唱词试探心中爱恋着的异性。勾曲,即用歌声吸引自己所看重的异性,如“郎在高山打石头,妹在平地放花牛。石头打在花牛背,看妹抬头不抬头? ”扫曲,即委婉或坚决地回绝异性所传达过来的感情,如“青布围腰绿吊脚,左吊金鸡右吊鹅。金鸡金鹅妹吊得,郎的良心试不着。”抽曲,即异性间相互的奉承,包括容貌、姿态、品德、风度、知识等方面。热曲,是热恋中的青年男女用歌声来表达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如男唱:“生不丢来死不丢,抓把泥巴捏牛牛。泥牛拴在田埂上,泥牛吃草哥才丢。”女唱:“生不丢来死不丢,抓把冷饭放石头。冷饭放在石头上,冷饭发芽妹才丢。”离曲,是热恋中的男女分别时用歌声表达的依依难舍之情。挂曲,是青年男女两地的相思。怨曲,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如怨贫富不均,怨命运、社会、爹娘、媒人,或怨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等。怪曲,因对异性的追求没有得到回应,便嘲笑、挖苦或打击对方。
除了爱情的内容外,有的正词还唱串曲或闲曲。串曲,是局外人对青年男女幸福结合的歌颂和祝贺。闲曲,内容歌颂美丽风光、风情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