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象脚鼓舞
1.象脚鼓舞溯源
在今天象脚鼓舞分布的我国西南与东南亚接壤区域,很早以前便有傣族先民越人和布朗、德昂、佤等族先民濮人交错杂居。有关孔雀舞、象脚鼓舞的形象,可见于本世纪50年代发掘的云南晋宁石寨山古滇人墓葬中的铜鼓形贮贝器(M.12.2)上,该器镌刻的舞蹈图分为内外二圈,内圈九个舞人环绕大铜鼓而舞,其中怀抱小铜鼓的舞者,以及双腿半蹲,右手曲肘翘掌,左手翘掌于胸前的领舞者,其舞姿及整个表演场面,均与今天的孔雀舞、象脚鼓舞极其相似。象脚鼓舞的重要伴奏乐器编铓,亦可在云南省文山开化出土铜鼓鼓面主晕的乐舞图形里看到。明代李思聪、钱古训奉旨出使麓川(今德宏)、缅甸,考察了傣族、德昂族、佤族、阿昌族等民族包括歌舞在内的民风习俗,所撰《百夷传》中记载:德宏地区少数民族“乐有三等,琵琶、胡琴、箫、笛、响盏之类,效中原音,大百夷乐也;笙阮、排箫、箜篌、琵琶之类,人各拍手歌舞,作缅国之曲,缅乐也;铜铙、铜鼓、响板、大小长皮鼓,以手拊之,与僧道之乐颇等者,车里乐也。村甸间击大鼓,吹芦笙,舞千为宴。”李文详尽地描绘了该地少数民族不同社会阶层和城乡之间音乐歌舞文化的不同状况。其中,车里乐系指从西双版纳(车里)传入的象脚鼓乐队。如今,除铜鼓已经失传之外,以象脚鼓(长皮鼓)、铓、钹“三大件”组成的打击乐队,仍是当地各民族象脚鼓舞的主要伴奏乐器。
2.音乐特征
象脚鼓舞一般在泼水节、安居节等宗教节庆期间跳唱,曲目有傣族的《依拉恢》、《跟鼓调》、《喊扎调》、《孔雀调》、《戛秧调》及其打击乐音乐《象脚鼓舞乐曲》等,布朗族的《宰蹦》、《蜡烛槟榔舞》、《宰种》、《蜂桶鼓舞》等,德昂族的《象脚鼓舞》、《水鼓舞》等,佤族的《水鼓舞》、《跳摆》音乐,阿昌族的《祥莫》、《象脚鼓舞》等。
音乐特征:其一,从音乐体裁来看,各民族、地区的泼水节、安居节等节庆均有用鼓乐与象脚鼓舞相配合的舞种,多数间插有民歌演唱。其二,打击乐音乐在此类舞蹈中有伴奏及主奏两种作用,多数情况下作为伴奏使用;在一部分象脚鼓舞中,打击乐音乐,特别是象脚鼓的鼓点节奏型居于主要的地位。常用的打击乐鼓点如德宏州的孔雀舞象脚鼓套:
例13

其三,在打击乐音乐作为伴奏的情况下,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往往为歌时不舞(奏),舞(奏)时不歌;民歌与伴奏舞蹈的鼓乐形成歌、乐两段体循环的音乐结构。其四,打击乐音乐一般采用象脚鼓、铓锣和钹三大件为主的打击乐伴奏形式,歌舞乐队均以鼓、铓、钹三大件乐器组成,其中的鼓可用象脚鼓、大鼓或蜂桶鼓替换,在舞蹈中乐器成为最具有象征意义的道具,常常以此为区分标志,而形成不同的歌舞体裁形式,如象脚鼓舞、蜂桶鼓舞、铓锣舞、大鼓舞等等。
3.傣族《跟鼓调》
《跟鼓调》,是“做摆”时贺客队伍以歌舞酬谢、恭贺主人所唱的祝颂调,傣语称为“喊半光”。做“摆”是信仰小乘佛教民族的宗教仪典和各种群众性集会的泛称,过去主要是指宗教性仪典和集会,如今也可用来指称国庆节和其他一般性节日。传统的宗教性“公摆”在佛寺进行,“私摆”在家中佛堂进行;佛教徒以在摆期供献、施舍钱物的多少,表达对佛的虔诚和对日后升入天堂的企望。
“喊半光”一般由一位客人代表(歌手)出面,在一段打击乐鼓点之后接唱一段颂扬、祝福的词语,如赞颂主人如何自己勤劳能干、省吃俭用,但在供佛时却毫不吝嗇、乐善好施,以及夸奖供品的丰盛、贵重等等。然后又开始演奏锣鼓打击乐,众人随同节奏欢呼起舞,如此循环反复、尽兴而终。此歌舞形式可会同狮舞、象舞、孔雀舞等同时或按顺序表演。《跟鼓调》的曲例(见例14)为带引腔的多句式乐段结构,徵调式;由一个引腔及四个句幅长短不一的乐句组成,引腔及前两个乐句均以宫音为结音。可大致划分出带有拍子特点的小节线,但并非一般的舞曲节奏,而带有一种抒缓、悠长,略微自由的曲调风格。并且当舞蹈和打击乐伴奏停留之际,才由歌手起唱,唱时无明显的舞蹈动作和舞步,仅带有轻微的身体摆动;该曲音域适中,为六度音程,采用sol、la、do、re、mi五声音列。按上述非律动性的节拍特点,可将此乐段的大致结构图式列于下:
表

上例正曲的后三个乐句内部均有扩充,短的4小节,长者达10小节,句幅很不匀称,明显是由于语言的句幅不均造成的。另外,该曲在词曲关系上有依字行腔的特点,旋律音调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既带有吟诵调的口语化特征,又蕴含明显的音乐韵律性因素。在唱法上,凡长音均从强拍位置上出现一个约持续一至二拍的颤音,具有十分独特的民族和地方风格韵味。可说是潞西市一带傣族民歌的一大特点。歌词里明显涉及了佛经、佛塔等宗教性内容,表现出傣族信徒为了和平、幸福的生活向佛主祈祷、并且愿以舞蹈向佛主敬献的一片虔诚之心。
例14
跟鼓调
(喊半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