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鼓灯

(一)花鼓灯

花鼓灯主要流行于安徽省淮河西岸,以怀远、凤台等县最为盛行,每年春节至元宵节灯会期间,花鼓灯是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关于花鼓灯的起源,如今尚无明确的史载可查。民间传说有数种:其一,唐代薛刚造反时演阵练武,借玩灯之名掩人耳目,即为花鼓灯之始。其二,宋代包公陈州放粮,百姓玩《红灯》表示欢迎,花鼓灯为其中一个节目。其三,明成祖朱棣曾在宫中玩花鼓灯,证明明代已有此舞流行。传说虽不可全信,但也从某一侧面说明花鼓灯在江南百姓心目中的位置不低,其历史也不会很短。据目前较为可靠的民间口碑资料表明,至少在清光绪以前,花鼓灯就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表演形式,有了较丰富的音乐和舞蹈。

1.灯班组织

民间的花鼓灯班多为业余性质,每逢节庆,由一灯头(又称“灯主”)出面,组织本村镇“玩灯”爱好者排练演出,年节过后,便解散回家种田劳动。灯班的角色,男角统称“鼓架子”,身穿对襟上衣,头上用毛巾扎英雄结,系腰带,穿布鞋。女角统称“兰花”或“包头”,身穿大襟女装,梳大辫,左手执花绢,右手持折扇。“鼓架子”还可区分为:(1)小鼓架子。长于“大场”和“小场”的舞蹈和技巧表演。(2)大鼓架子。俗称“底坐”,主演“上盘鼓”中的叠罗汉。(2)伞把子。一般右手持“岔伞”,亦称“领伞”。又分为“武伞”和“文伞”:“武伞”长于舞蹈和技巧,“文伞”长于唱曲和即兴应对。(4)丑鼓。善于表演插科打诨、诙谐风趣的人物形象,能唱能舞,还能像“文伞”那样即兴应对。一个最简单的花鼓灯班子,一般由一个“伞把子”;三个“鼓架子”;三至四个“兰花”组成,多者可达一、二十人,有各类角色。旧社会由于受“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封建道德观念影响,“兰花”皆由男性扮演,如今女演员已在灯班子里十分普遍。每一“灯班”都有专门的锣鼓乐伴奏乐队。

2.表演形式

关于花鼓灯表演,《仪征岁时记》说:“元宵前后,龙灯之外,俗尚花鼓灯。其前八人涂面扎抹额,手两短棒,曰大头和尚,与戴方巾、穿红绿亵衣曰呆公子者,互相跳舞。厥后曰连厢,曰花鼓,曰侯大娘,曰王二娘,曰渔婆,曰缝穷,曰疯婆娘。凡女装者,统曰包头。其男装者曰瘸和尚,曰瞎道士,曰渔翁,曰补缸匠,曰花鼓老。相率串各戏文。于中择喉齿清脆者,唱‘滚灯’,所操皆本地时调,名《剪剪花》。手执莲蓬灯,头戴小红凉篷,曰猴头子唱。惟此角色最多,旁有弹丝弦佐唱者,曰后场。主人延之家,各出串毕放赏。是若干人者,皆在门内饮啖,独后一人高戴白毡帽,反穿白羊皮马褂,一手摇铃,一手持灯,曰王侉子卖膏药,主人以所卖者不祥,屏之门外。即昔之所谓社火也。世俗相沿,由来久矣。”花鼓灯的表演一般有较固定的程序,分为以下几个相互衔接的基本步骤:(1)开场表演,又可分为“上灯场”和“舞岔伞”等程序。(2)大场,又称“乱场”,为花鼓灯的主体。(3)转场,为大场和小场之间的过渡和衔接部分。(4)小场,有“小花场”、“双花场”等不同节目,系由2、3人表演的情节舞蹈。(5)盘鼓,可分为地盘鼓、中盘鼓和上盘鼓。(6)后场,属小歌舞剧部分,曲调为山歌和地方小调形成的“花鼓歌”。

3.花鼓灯器乐曲

花鼓灯的音乐可分为花鼓歌和器乐曲两个部分,这里介绍后者。

花鼓灯的器乐曲以锣鼓乐为主,吹管乐为辅。锣鼓乐除了作伴奏外,还可作为独立乐曲演奏,民间称为“场面锣”。花鼓灯的锣鼓乐队一般由六至九人组成,乐器以“三大件”——花鼓、大锣、大钹为主,再加上小钹、狗锣、小锣;吹管乐器有管、笛、笙、唢呐、铜号(类似唢呐)等。可供单独演奏的锣鼓乐曲有《十八番》、《十番》、《小五番》、《老三番》、《蛤蟆跳井》等。

花鼓灯的锣鼓乐鼓点类型繁复、手法多样、音色音响丰盈锦簇、变幻无穷,在民间花鼓灯的各种大型锣鼓乐曲中使用起来,具有十分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浓郁的地方风格特点。其表现手法有以下基本特点:(1)常采用前短后长,后半拍弱起的“闪板”节奏,且多与休止符交替使用。(2)常出现不规则的节拍变化,具体表现为以figure_0127_0095节拍为基本节拍,但经常将figure_0127_0096figure_0127_0097等节拍穿插于其中。(3)经常出现对仗的锣鼓句,而且锣与鼓分奏,犹如两人对话,显得生动活泼。现以锣鼓乐曲《蛤蟆跳井》为例进一步加以描述。

《蛤蟆跳井》流行于安徽怀远地区常家坎一带,著名民间艺人常春利为首的常家锣鼓班子演奏得尤为出色,人们因此而赠予常春利一个绝妙的艺名“老蛤蟆”。《蛤蟆跳井》曲牌来源于为包括技巧动作“蛤蟆跳”在内的男性舞蹈和技巧表演伴奏的锣鼓曲,后来逐渐演变为可以单独演奏的锣鼓乐曲牌。花鼓灯艺人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种花鼓演奏技巧,赋予锣鼓乐以丰富的音色、节奏变化,非常生动地模拟、表现出蛤蟆叫、跳、伸腿、吃食等声、形状态。

该曲的音乐结构比较庞大,以花鼓为主奏乐器,从头至尾,大锣、大钹、小钹、狗锣等主要是演奏一些形态比较单一的基本节奏组合,花鼓则在这些节奏组合基础之上进行各式各样的加花变奏,在长达数百小节的乐曲篇幅中,所用的节奏类型几乎很少重复,节奏型的构造奇巧精微,演奏手法细腻独到,充分发挥出花鼓在花鼓灯舞蹈和乐队里具有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展现了歌舞艺人们丰富、深邃的艺术想象力。整个乐曲听起来虽冗长而不腻人,音响丰富而不嘈杂,所用的演奏技巧以压击最有特色。压击又分为单压和双压两种:单压以一只手或一只鼓棰压住鼓皮,另一只鼓棰敲击鼓面;双压即在双棰敲击鼓面后,仍然按住鼓皮,而发出闷击的音响。通过压击和放击两种演奏手法的不断交替使用,造成音色和节奏的各种变化,蛤蟆独特的声、形状态也主要靠压击演奏手法而得以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