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时期的说唱音乐

(三)宋、金时期的说唱音乐

宋代经五代十国的分裂后进入一统天下,文化艺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繁荣。北宋以后,金人占据北方,南渡的宋王朝对金只求议和,而在朝廷文人士大夫们闲居的杭州等城市经济文化却畸形繁荣,这就为说唱音乐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宋代的说唱音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标志是杭州等城市中有了说唱艺人专门卖艺的场所——勾栏瓦肆,还有了文人加入艺人组织的书会为艺人们撰写唱词。

北宋时期说唱音乐曲种有鼓子词、诸宫调,还有唱赚、陶真和涯词。

北宋鼓子词完整的作品主要是赵德麟在《侯鲭录》中收录自著的《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这也是韵散间用的文体,韵文部分用了十二首〔蝶恋花〕词牌,第一首之前有“奉劳歌伴,先定格调,后听芜词”。在以后的每一首之前都有“奉劳歌伴,再和前声”的散白。现将这篇鼓子词中的一段引述如下:

是夕,红娘复至,持彩笺而授张曰:崔所命也。题其篇云《明月三五夜》。其词曰: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奉劳歌伴,再和前声:
庭院黄昏春雨霁,一缕深心,百种成牵系。青翼蓦然来报喜,鱼笺微谕相容意。
待月西厢人不寐,帘影摇光,朱户犹庸闭。花动拂墙红萼坠,分明疑是情人至 [6]

这篇鼓子词是赵德麟根据唐人小说《莺莺传》改编的。《莺莺传》是中国文学史中著名的故事,后来为董解元、王实甫分别改编为诸宫调和元杂剧,至今故事中的人物还活跃在舞台上。

赵德麟的鼓子词为文人所作,词藻艳丽,文词训雅,不是真正的民间说唱。后来在明人刻本《清平山堂话本》中收有宋代流传的《刎颈鸳鸯会》一篇,与赵氏鼓子词体制相仿,用的词牌为十首〔商调醋葫芦〕,每段词牌之前也有“奉劳歌伴,再和前声”的散白,此篇言词通俗,最后一段还写明说唱《刎颈鸳鸯会》的艺人叫秋山。这说明宋时鼓子词也是民间的说唱形式。

北宋的鼓子词与存见的鼓词类曲种是不同的,它是以词牌为演唱的乐调,是牌子曲类曲种最早的形式。

南宋继承了北宋的传统,说书的风气也很盛行,人称说书四家:“小说”、“说经”、“说公案、铁骑儿”、“说史”。其中前三种常常是有说有唱的,如“小说”当时又名“银子儿”,是用银字笙或银字筚篥伴奏,按词调演唱,但这些曲种所存资料都很少。

金元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说唱音乐曲种就是诸宫调,诸宫调最早由北宋勾栏艺人孔三传所创,后来又有许多文人拟作,使这种形式得到高度发展。

诸宫调的文体也是韵散间用的。韵文用不同宫调的曲牌连缀而成,唱词为长短句。诸宫调的篇幅都比较长大,如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包括长短套数188套,曲调400多个。

据记载,诸宫调演唱时,有鼓、笛、板或水盏伴奏,一般是单人演唱,到了明代也有十数人围坐轮唱的。

《水游传》第五十回“插翅虎打白秀英”中记有白秀英说唱诸宫调(即诸般品调)的一段文字,是宋代实际演唱诸宫调的情景。下面节录一段:

李小二道:都头(雷横)出去了多时,不知此处近日有个东京新来的打踅的行院,色艺双绝,叫做白秀英。如今在勾栏里说唱诸般品调,每日有那一般打散,或是戏舞,或是吹弹,或是歌唱,赚得那人山人海价看。都头何不睃一睃?
……
那白秀英早上戏台参拜四方,拈起锣棒如撒豆般点动。拍下一声界方,念出四句七言诗道:
新鸟啾啾旧鸟归,老羊羸瘦小羊肥。
人生衣食真难事,不及鸳鸯处处飞。
雷横听了喝了声彩,那白秀英道:今日秀英召牌上明写着,这场话本是一段风流蕴藉的格范,唤作:《豫章城双渐赶苏卿》说了开话又唱,唱了又说,合棚价喝彩不绝。

诸宫调的作品现存最完整的是金章宗(公元1190~1208 年)时,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董西厢的音乐在《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收录了一部分,计有148个曲调。

此外,还有无名氏的《刘知远诸宫调》是俄国探险队在西北黑水故城发现的,为残本42页,共有曲调72套,还有元人王伯成著的《天宝遗事诸宫调》,原著也已丧失,只在《九宫大成》中收录了一部分。

诸宫调从北宋到元发展成具有很高艺术成就的曲种,它对元杂剧的产生有着重要影响,元杂剧兴起后吸收了诸宫调的许多曲调,而诸宫调却渐渐被元杂剧取代而趋于消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