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时期的祭祀音乐
宋代,其祭祀音乐仍归太常寺所辖,所谓“王者致治,有四达之道,其二曰乐,所以和民心而化天下也。”祭祀乐舞,统治者所看重的仍是其政治性的社会功能。宋代的祭祀乐章名为《十二安》,“盖取‘治世之音安以乐’之义。祭天为高安,祭地为静安,宗庙为理安,天地、宗庙登歌为嘉安,皇帝轩临为隆安,王公出人为正安,皇帝食饮为和安,皇帝受朝、皇后入宫为顺安,皇太子轩悬出人为良安,正冬朝为永安,郊庙俎豆入为丰安,祭享、酌献、饮福、受胙为禧安,祭文宣王、武成王同用永安,籍田、先农用静安[11]。”
至于元代以下,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宫廷祭祀音乐,亦是越来越具有复古的意味。日益僵化,就艺术水平说来,已经无法与各个时代同期的它种音乐形式相提并论了。
注 释
[1].《吕氏春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43页。
[2].〔日〕井口淳子:《中国黄土高原杨家沟村的〔祈雨调〕》(周耘译),载《黄钟》1997年3期,18-22页。
[3].段玉明著:《中国寺庙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2页。
[4].段玉明著:《中国寺庙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2页。
[5].参见项阳、陶正刚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西卷》第三章:陶寺和云冈音乐文物专辑,大象出版社2000年版。
[6].刘再生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94页。
[7].刘再生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94页。
[8].段玉明著:《中国寺庙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4-35页。
[9].《新唐书·志第一·礼乐一》,中华书局1975,309页。
[10].吴晓邦:《关于整理和研究曲阜孔庙乐舞的情况》载《曲阜祭孔乐舞》(内部资料),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研究室编,1957,1-3页;见《阙里文献考》,艾春华文,《孔子研究文集》1984,453-463页。
[11].《宋史·志第七十九·乐一》,中华书局.1985年新1版,2939-29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