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佤族玩调

(四)佤族玩调

佤族聚居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和沧源两个佤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孟连、耿马、澜沧等十余个县区。人口约35,1974人(1990年),使用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传统信仰为自然宗教、南传(小乘)佛教和基督教。

1.舞种特点及表演形式

玩调是沧源县佤族民间的风习性多声部舞歌,也称玩耍调,又分为跳调和唱调两种。玩调有特定的演唱群体、时间和场合,有较固定的音乐、舞蹈形式及唱词表现内容,而不像一般的山歌、情歌那样可不拘场合、随意演唱。玩调的演唱一般是在每年八月至次年三月,此时正值农闲期间,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尽情玩耍的最佳时机。在佤族山寨里,每当皓月当空的夜晚,青年妇女便携带小孩,纷纷来到村边的空地上集体玩耍,跳唱各种各样的玩耍调。其基本表演特点是歌、舞结合,以唱为主。表演形式主要有两种:(1)分排唱。歌者面对面分为二或三排,手拉手或肩搭肩,舞蹈动作比较简单,多为进退或左右踏步、跳纵,在某些节奏部位辅以踢腿、拍手、甩手、跺脚等动作。(2)绕圈唱。舞蹈动作多样,有的是拉手舞,分为四人两组,面对圆心,甲组平躺,双脚相抵,乙组站立,提起甲组舞者双手逆时针旋转;有的是甩发舞,姑娘们黑发齐腰,拉手围圈,随着向前俯身90度弯腰的动作,秀发也急骤地上下飘洒。舞蹈者分别为青年妇女或儿童,妇女舞蹈歌带有以歌寻侣的爱情内容;儿童舞蹈歌则多演唱孩子们天真无邪、欢乐嬉戏的愉快心情。除佤族外,云南的山区少数民族一般都存在同类民间习俗及相应的民歌、舞蹈。

2.音乐特点

佤族玩调一般采用轮唱、一领众和、齐唱等歌唱方式。前两种多用于分排唱,在轮唱时,一般第一排起歌,第二或第三排隔一定时间进入,后者进入得早形成二、三声部卡农,有时出现支声或对比复调因素,进入得晚便形成单声部轮唱或领、和关系,速度一般由慢渐快;绕圈唱多为齐唱,有时带有一定支声或复调因素。下面是三声部轮唱《芭豆开花》的片断:

例6

芭豆开花

(女声合唱)

figure_0117_0078
figure_0118_0079
figure_0119_0080

上曲采用整体严格模仿形式,全曲一气呵成,没有明显的停顿,但仍可根据乐曲结构的逻辑性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部分:A段由3个乐句组成,具有一上二下结构特点,并带有合头换尾因素。第1乐句从Ⅰ声部开始,Ⅱ、Ⅲ声部依次相隔5拍进入,其后模仿的间隔逐渐缩短,第2、3乐句均相隔4拍进入,至第19小节,于Ⅲ声部结束A段,B段从第17小节进入,先重现A段第2乐句,第2、3乐句又依次进入,随着速度逐渐加快,情绪逐渐增长,继而引出更加紧缩、凝练的同质音乐材料,达到了高潮部分,至此,Ⅱ、Ⅲ声部仅相隔2拍进入。从第40小节开始为C段,各声部均最后一次进入,Ⅰ、Ⅱ声部再现主句材料后,便重复片断,等待Ⅲ声部模仿完毕,一起结束全曲。该曲音调鲜明、结构完整、布局合理,旋律进行非常流畅自然,在少数民族多声部音乐中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