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祭祀音乐
秦、汉之时,物质生活较前丰富,民众精神生活有较大的渴求,作为大一统王朝形成后的统治者,就祭祀的种类来说,基本上是承继了两周的形式,但从观念上讲,这一时期更多反映出对崇拜物的“人化”,这从汉代画像砖石大量的动物神灵的艺术再现中可以明确地反映出来。“在对星象进一步认识的情况之下,天人附会在秦、汉时期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体系。《史记·天官书》即将当时所知的星象全部加以人间秩序的附会,而又反过来把它们作为人间社会兴衰祸福的昭示。这一创举后来竟然成为历代王朝奉行不渝的秘珍[8]”。在这种“天人合一”观念的支配下,祭祀音乐也被赋予了更为深层的涵义。
祭孔音乐——雅乐的重要分支
雅乐的兴盛期是在周代,其后则如史书中的记载,“礼乐为虚名”[9]。但是作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维护所谓华夏礼教的正统仪典,却又无不因袭于此用以祭天祀祖歌功颂德,所以,这种形式便在中国的封建王朝中一直延续。自汉代起,由于统治者对儒学和儒家推崇,“孔孟之道”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由此历代祭孔也成为不可或缺者。祭孔音乐也随之而生,为雅乐注入了新的内容。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为春秋时代的鲁国人。孔夫子及其儒家学说对中国的影响之大,是其他任何一种学说都无出其右的。孔夫子以其“仁”的观念为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所接受与推崇,成为统治、教化人民的工具,与此同时,对孔夫子的敬仰与崇拜便不断升级,奉为“至圣先师”,成为汉魏以下历代从宫廷到民间祭祀崇拜的至尊。
在对孔圣人的祀典中,乐舞是必备的。史书记载,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春,帝来到了阙里(孔子故居),为了纪念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命以“六代乐舞”祀祭。这便是最早的纪念孔子的乐舞。六朝时,齐的皇帝又开始按王者的仪式祭祀,以轩悬之乐(有钟、磬、鼓)和六佾舞(36人)祀祭。南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当时有裴松(乐官)等提议按古代祭祀天神的礼乐规格,祭孔用“八佾之舞”、旋以“郊乐”,但因乐舞条件未备,所以在皇太子释奠的时候,依旧使用“登歌”。祭孔音乐的形成,以“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制释奠乐章”为标志。明朝宪宗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增六佾为八佾,并尊孔子为素王。清朝沿袭旧制,康熙和乾隆两位统治者,曾亲来曲阜制定了祭孔的礼乐[10]。
虽然这里所讲的是宫廷、官府中的情况,但是有着较强的代表性。就民间而言,从规模上显然不能与之相比,但内容则有相当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