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子曲类说唱音乐
一、牌子曲类说唱音乐
唱腔由“曲牌”构成的说唱音乐曲种。这类曲种最大的特点是唱本的韵文部分都标有曲牌名称。这类曲种所用的曲牌都是每个朝代流行的,如宋以来的词调,元以来的南北曲,明清的俗曲小调。
历史上这类代表性曲种有:宋代的鼓子词,金、元的诸宫调,明、清的各种莲花落、牌子曲和部分道情。存见的这类曲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沿着宋元以来用词调、南北曲和明清俗曲为唱腔发展至今的,其曲种主要有河南大调曲子、兰州鼓子、单弦牌子曲、青海赋子、陕西关中曲子、湖南常德丝弦、扬州弹词、扬州清曲、四川清音、湖北渔鼓、广西文场等。这些曲种所使用的曲牌有许多是相同的,如〔银纽丝〕、〔寄生草〕、〔叠断桥〕、〔罗江怨〕等。另一种是从清末民初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后由民歌小调发展成的的曲种,如广西零零落、天津时调、山东琴书、榆林小曲等。
牌子曲类说唱音乐特征:
第一,唱词按固定曲牌填词。各曲种拥有的曲牌丰富多样,因而这类曲种唱词的结构、韵辙和平仄也很丰富多样,常常是长短句结构,每节的字数也有很多变化。仅举单弦牌子曲为例,该曲种的曲牌就有以下各种结构形式。
二句体:如〔西城调〕、〔南城调〕、〔四板腔〕,结构为八、八或四、四。
三句体:如〔耍孩儿〕、〔南锣北鼓〕,结构为六、六、七。
四句体:如〔太平年〕、〔湖广调〕,结构为六、七、七、七。
五句体:如〔罗江怨〕,结构为四、四、四、四、七。
七句体:如〔柳青娘〕,结构为五、九、八、七、七、七、五。
九句体:如〔南银纽丝〕,结构为七、七、五、五、七、七、七、七、七。
……
还有十句以上的结构形式。
第二,唱腔结构通常有三种形式。
单曲体结构:
这类曲种一般是最初级形式的牌子曲类,有些几乎近似民歌的分节歌,即用一个曲牌反复演唱多段唱词来叙述故事,有的曲种虽然有不同的曲牌但不联用。这类单曲结构的曲种主要有广西桂林零零落、陕西榆林小曲、安徽四句推子等,是由民歌向说唱音乐过渡的形式。
简单的联曲体结构:
这类结构的曲种有时以一个曲牌加一个数板构成基本唱腔,这个曲牌也常常是从民歌小调吸收来的,数板是从快板、快书吸收来的。如天津时调的唱腔就是用一个〔靠山调〕加〔数子〕构成基本唱腔,前者富于歌唱性,后者完全是语言性的,用这两种唱腔结合起来叙述故事。简单的联曲体结构的曲种,也有的是以两个基本曲牌进行组合,这两个牌子一个擅长叙事,一个擅长抒情,结合起来讲唱故事。如山东琴书就是用一个〔凤阳歌〕,一个〔垛字板〕为主要曲牌,前者擅长抒情,后者擅长叙事。这两个曲牌还有了板式组合的因素,〔凤阳歌〕是一板三眼的,〔垛字板〕是一板一眼的,所以在山东琴书中又把〔凤阳歌〕叫作慢板,〔垛字板〕叫作快板。但它们的组合与一般的板腔音乐不一样,是由两个曲牌联合而成,不是由一个曲牌发展而成。简单的联曲体曲种,比单曲体结构进了一步,说唱化的程度也高了一些。
联曲体结构:
这类形式的曲种具有最典型的牌子曲类说唱音乐的特点。它们一般是由不同的曲牌按照不同的表现功能联缀起来叙述故事,这类结构中,每个曲种拥有的曲牌都非常丰富,很多曲种都有“九腔十八调”之称,但在艺人长期实践中选择出的常用曲牌和连缀方式常常是固定的。这类曲种如单弦牌子曲、扬州清曲、四川清音。有些曲种常以一个曲牌为主,将其一分为二作为整个唱段的头和尾,中间连缀不同的曲牌,构成“曲头+若干曲牌+曲尾”的形式,成为一种固定的结构程式。
第三,唱腔风格
这类曲种多数以唱为主,唱腔旋律性强,曲调丰富且多变化,有的曲牌还带有衬词衬腔,曲调比较新鲜活泼,与民歌风格接近,这是因为这类曲种的许多牌子来源于俗曲、民歌小调,因而更多地保留了民歌风格。
第四、发展趋势
牌子曲类曲种容易发展成戏曲,如在福建锦歌的基础上发展出芗剧和台湾的歌仔戏,在山东琴书的基础上发展成山东吕剧,在北京单弦牌子曲的基础上发展成北京曲剧、在河南大调曲子的基础上发展成河南曲剧、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成吉剧等。这是因为这类曲种的曲调丰富,说唱时又常相对的分角色,所以比较容易发展成戏曲。
下面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牌子曲类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