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东巴音乐
以云南省丽江地区和迪庆州等地为中心居住区的纳西族,信奉一种原始自然崇拜的宗教——东巴教。东巴,本是负责民间各种祭仪的人,或称是纳西族古传原始宗教各种祭仪的主持者和组织者,故“东巴教”因此而得名。“东巴”者,其实就是东巴教中的巫师,纳西语中的含义为“智者”。在各种原始祭祀活动中,他们充当着人和鬼神两界的沟通者,故东巴在纳西族原始宗教的历史活动中和原始宗教意识中,乃至整个纳西族社会中,都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7]。
东巴仪式音乐(在研究者曾称作“东巴调”或“东巴唱腔”)即运用于纳西族东巴教道场仪式、法事仪式之中的音乐。东巴音乐寄附于东巴教的存在而存在。在东巴教中,音乐不仅具有丰富其仪式内容和形式的功能,同时还兼有渲染宗教气氛、营造某种神秘氛围的重要功用。音乐在东巴教仪式中可以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东巴仪式音乐的唱词里就有诸如控制万事万物生成,医治疾病,战胜敌人,丰衣足食,甚至洞悉过去和预知未来等的内容。与大多数民族宗教神职人员一样,东巴祭司不仅具有万能的本领,还充当人与鬼神间的中介的角色。他们利用仪式音乐这种表现形式将人与鬼神世界相联系,并以东巴舞蹈和超荐亡灵等手段使人们既诚惶诚恐,又喜形于色。东巴祭司就是采用此种形形色色的诸如对东巴教主丁巴什罗、护法大神尤麻和殉情鬼主等等的祈祷,来获取其东巴神话及仪式音乐的世代延续。在某种意义上看,东巴文化及其音乐给古代纳西人展示了生存的价值、勇气,也激励了他们活下去的信心和对未来目标的追求。东巴仪式音乐以唱腔的形式传扬和保存了部分东巴口诵经的内容,对东巴文化的保存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
东巴们在各种祭仪上手持法器“展来”(铜板铃)和“达克”(皮手鼓),板铃象征太阳,由左手扶摇;手鼓象征月亮,由右手扶转。属于打击乐的东巴教法器,还有皮制大圆鼓,大中小的平扁铜锣,大中小的马锣,法螺和号角,铜制抵响等,若按传统章法敲打起来,颇有一派民间打击乐器的热闹景象和气氛[8]。
东巴教的仪式繁多、形式独特,因此,东巴仪式音乐的种类也相对较多。在众多的仪式音乐中,较为著名的有“核拉勒扣”(大祭风)仪式、“美比”(祭天)仪式、“术谷”(祭祀龙王和大自然神灵)仪式、“哦热热”(亦称‘热美磋’——超度亡灵)唱跳仪式等八大仪式音乐。
依照东巴文本的本意,大祭风是东巴祭司为解祟而进行的仪式。不仅是东巴祭司众多祭祀活动中重要的祭祀仪式之一,也是东巴祭司一生中主持并使用得最为频繁,且感召力最强的祭祀仪式[9]。
大祭风,是东巴祭司超荐殉情者的仪式,在此仪式上,唱诵《鲁班鲁绕》是东巴祭司必需履行的、约定俗成的仪式内容,并且是大祭风仪式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鲁班鲁绕》既是大祭风仪式中最具代表性的叙事类唱腔的名称,也是东巴文学中一部以爱情悲剧为题材的文学作品的名称。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东巴文学中“创世纪的歌”。
《鲁班鲁绕》通常被东巴祭司们安排在大祭风仪式当中最为肃穆的时刻(即仪式的高潮阶段)唱诵。此类唱腔内容冗长,唱腔旋律并不复杂但反复频繁。在鼓声与锣声的伴奏下,祭司们边舞边唱。
例8《鲁班鲁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