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多声部民歌
多声部民歌在我国许多民族中存在,包括汉族。它并不是某一个民族的歌种。在这里将各少数民族的多声部民歌作集中叙述,目的是便于比较其异同。
就目前收集到的资料看,我国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更多的是集中在南方,包括主要居住在广西、湖南、贵州、云南、福建和台湾等省区的壮族、侗族、布依族、毛南族、仫佬族、土家族、苗族、瑶族、畲族、佤族、彝族、傈僳族、纳西族、景颇族和高山族等。多声部民歌主要产生于传统的群体劳动和群体风俗性聚会(如歌会、祭舞、伴嫁等)中。起初,多声部唱法主要是在群体歌唱中偶然形成的,例如劳动动作或音准控制的不一致等。后来,逐渐发展为自觉的多声部意识,并在各民族中形成了不同的织体结构和不同的音程美感。到了这个阶段,歌者和听众就有了严格的音准和音程概念,音程的准确与协和就成为评判歌手优劣的标准。凡是听过少数民族民间歌手所唱的多声部民歌的人都会感到,这些歌手在音准和音程协和的控制上,常常超过汉族的专业歌手。听着他们那统一的音色以及和谐的音程,真令人赞叹不已。
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多声部民歌有壮族的“双声”,侗族的“大歌”、“栏路歌”、“耶”、“嘎哨”,布依族的“大歌”、“小歌”,毛南族的“欢”、“比”,仫佬族的“小歌腔”,土家族的“哭嫁歌”,苗族的“赛咳”,瑶族的“蝴蝶歌”、“老人调”、“青年调”,畲族的“双音”,佤族的“玩调”,彝族的“丫腔”,傈僳族的“木刮基”、“优叶”、“摆时”,纳西族的“窝热热”,景颇族的“舂米歌”,高山族的“锄草歌”、“酒歌”、“丧葬歌”、“祭祀歌”、“婚礼歌”等。这些多声部民歌的织体结构,有轮唱式、主旋律与模仿旋律相结合式、持续低音和固定音型与主旋律相结合式、支声旋律与主旋律相结合式、以及和声式和对位式五类。这五类可以概括为支声性织体和和声性织体两大类型。其中,支声性织体在我国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中占多数。
在我国傈僳族和高山族中,还有和声式和对位式织体的多声部民歌。另外,居住在我国北方地区的蒙古族也有多声部民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蒙古族有一种特殊的歌唱方法,蒙语叫“呼麦”,学者称之为喉音艺术,是由一个人唱出两个声部。其歌唱原理是,当声带持续发出实音时,通过气息的冲击再发出高声部泛音,以气息的调整使泛音形成旋律,同时强化泛音,弱化实音,使实音成为持续低音。蒙古族的呼麦有两类,其一为“乌音根呼麦”,旋律舒缓优美;其二为“哈日黑热呼麦”,旋律平直、简直。技巧高超的呼麦歌唱家,可以在持续低音的基础上唱出旋律优美、润腔丰富的泛音曲调,类似于蒙古族的长调民歌。
注 释
[1].哈萨克族民歌在音乐特点上又分为“安”和“月伦”两类。这里说的独唱歌曲,是指更具有典型意义的“安”类独唱歌曲。参见杜亚雄编著:《中国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述》,人民音乐出版社第1版,1993,135-136页。
[2].周吉撰:《试论当代库车地区民间音乐与龟兹音乐之间的传承关系》,见杜亚雄编著《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述》“维吾尔族民间音乐”部分。
[3].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朝鲜音乐”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版,1989。
[4].参见杜亚雄编著:《中国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述》第四章“朝鲜族民间音乐”。
[5].参看许象坤撰:《云南彝族“海菜腔”唱词赏析》,载《中国音乐》198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