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乐类乐种
锣鼓乐是全部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这种演奏形式民间又叫清锣鼓和素锣鼓。锣鼓乐在中国传统乐种中一方面以独立的乐种形式出现,如西安的铜器社,山西的威风锣鼓、绛州锣鼓,土家族的打溜子,山东的博山锣鼓、临清驾鼓、青州锣鼓,湖北的闹年锣鼓等;另一方面以某一乐种中一种演奏形式而存在,如十番锣鼓、河北音乐会、北方其他鼓吹乐形式中的清锣鼓曲等等。锣鼓乐虽是以打击乐器组合的演奏形式,但在民间传承中,有时也加入一、二件吹奏乐器,以求演奏中的丰富与变化。如土家族打溜子有时也加用一支唢呐等等。但其乐种艺术特征的本质,以打击乐器为基础与中心,仍然是最具有标志性特征的。
锣鼓乐类主要乐种介绍
1.西安铜器社
西安铜器社又称“打呱社”、“家伙社”、“同乐(le)社”,有时亦直呼其为“社”,如西安最著名的“瓦胡同社”等。
铜器社所用的乐器:单面鼓(1)、云锣(16—20面)、马锣(4)、大锣(勾锣)(2)、大镲(8—10副)、小锣(手锣)(2)、小镲(铰子) (2)、碰铃(甩子)(2)、梆子(2)。
铜器社的演奏,最重要的活动项目是参加各种民间庙会,如农历正月十三日在长安县社曲四坡关帝庙举行的庙会,正月十六日在西安大雁塔举行的古会,正月十九日在张义庙举行的大腊会,二月二日在灞桥老洞、长安县江坡举行的药王会,二月八日在西安、长安等地举行的盛大庙会等等。此外,民间春节的社火活动,平日群众的婚丧礼仪、庆寿喜庆等场合,都少不了铜器社的演奏。
西安著名的铜器社有瓦胡同铜器社,代表性乐曲有《打呱社》、《鹞子翻身》、《老鸹噙柴》、《龙虎斗》、《老虎掂槌》、《鸭子拌嘴》、《八仙过海》等。
2. 土家族打溜子
俗称“打路牌子”、“打家伙”。流行于湘西的龙山、永顺、宝靖及鄂西的来风等县土家族聚居区。
打溜子乐队编制由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4件打击乐器组成,加唢呐演奏的情况比较少。
马锣又叫小锣或钩锣,发音清脆明亮,是合奏中的高音乐器兼指挥。除独奏、领奏外,常用掩音奏法(即敲击后让声音立即休止),使节奏活泼,富有弹性。马锣亦常与头钹齐奏,以加重强拍的效果。
头钹、二钹的面径较通常使用的钹宽而薄,发音明亮柔和,是合奏中的中音乐器。演奏时,头钹多奏强拍、次强拍,控制着演奏中的节奏;二钹多奏弱拍,常用多变的切分节奏音型和频繁地使用密集的加花奏法,技巧性很强,一般人难于掌握,其艺术效果极为独特,是打溜子中非常有色彩有个性的部分。钹的基本技法有闷击、亮击、侧击三种,但在演奏中其节奏音型变换无穷,非常复杂,技艺要求很高。
溜子锣即大锣,锣面较厚无脐,发音洪亮,锣槌较粗,不包头,以长约6寸木棒敲击锣面。溜子锣是合奏中的骨干和低音乐器。演奏技法有击心、击边、轻击、重击、延长及迫锣等。
打溜子的锣鼓经其状声字为:马锣(呆)、溜子锣(当)、头钹闷击(的)、头钹侧击(七)、二钹闷击(卜或曼)、二钹亮击(普或披)、二钹侧击(科)、全体齐奏(仑)。
演奏时,4人站立围成一圈或围成半圈,头钹面对二钹,马锣面对溜子锣。
打溜子曲牌据传有200多首,目前流传的约有100多首。曲目题材富有生活情趣,如叙述劳动生活的曲牌有〔铁匠打铁〕、〔大纺车〕、〔小纺车〕、〔弹棉花〕等;描写动物生活画面的有〔八哥洗澡〕、〔野鹿衔花〕、〔金鸡拍翅〕、〔牛擦痒〕、〔鸡婆生蛋〕、〔鸭子扑水〕、〔双龙出洞〕、〔喜鹊落梅〕等;表现山区情景的曲牌有〔风吹牡丹〕、〔鲤鱼晒花〕、〔马娘子上树〕、〔古树盘根〕等。
打溜子曲牌的结构类型常见的有:一个曲牌的独立演奏;一个曲牌反复变奏;多个曲牌的联缀及其自由变奏;在简短的引子和头子后,接一个充分发展变化的曲牌(民间把这部分叫做“溜子”)。
打溜子是土家族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演奏形式,每当迎亲、进新居、庆丰收,以及三月三日等喜庆节日,各村户之间常常举行竞赛,平时亦常用于自娱。
打溜子的代表曲目有《八哥洗澡》、《鸡婆屙蛋》、《八仙过海》、《猫捕老鼠》、《鹊桥会》、《锦鸡拖尾》等。
3.山西威风锣鼓
流行于山西洪洞一带。据《史纲评要》载:“尧即位,求有可以代已位者,四岳群臣皆举舜,尧乃召舜,以二女许之。尧崩。舜即天子位,号曰有虞氏,以士德王,都蒲坂……,舜以乐教天下重黎举夔。”“禹继位……作乐大夏,夏,大也。言能大尧舜之德也。悬钟、鼓、磬、铎,以召四方之士。”从史书记载,足见尧舜时期洪洞文化已经发端。相传洪洞威风锣鼓正是产生于这一时期,民间流传着许多优美的传说。
相传,洪洞威风锣鼓发源于洪洞城南二十里许的尧王故里羊獬村。尧王的两个女儿嫁给舜后,每年三月初三走娘家(从万安镇的神里村回羊獬)要住35天,到四月初八返回婆家(即从羊獬返回万安)。羊獬和万安两处的黎民百姓便组织规模宏大、声势浩荡的锣鼓队伍迎送,两处的人们都想以压倒对方的优势抖擞村威,竞技斗胜,丝毫无敌意,且以特殊和睦友好的关系相处。三月三凡羊獬人到万安迎接姑姑(即娥皇、女英)者万安人皆以娘舅、表兄、表弟称呼,而到四月初八万安村民再到羊獬迎接娘娘回家,羊獬村民同样以上宾相待,亦称表叔、表兄、弟。到娥皇、女英逝世后,不知经过多少年,羊獬、万安两村百姓每逢三月三和四月初八,作起架楼抬着二夫人的塑像,照旧为期迎送。不但锣鼓声势扩大,而且周围村落也逐渐产生锣鼓队伍,参与迎送圣母娘娘作为各村迎福的一种祈祷活动。据洪洞县志记载;羊獬三月三,万安四月八,是唐朝以来洪洞县最大的两处庙会。也是各村社赛锣鼓、斗村威、迎神祈雨、求圣母娘娘降吉祥、赐福泽的大集会。
洪洞威风锣鼓,流传下来的曲牌很多。据洪洞文化馆田川和史登奎1980年调查,各乡镇保存下来的各类曲牌100余首,反映历史故事和以历史题材命名的有:〔四马投唐〕、〔五马破曹〕、〔张飞擂鼓〕、〔张飞闯辕门〕、〔小唐儿乱点兵〕、〔韩湘子提花篮〕、〔曹国舅赶驴〕、〔赵匡胤调兵〕、〔二仙传道〕、〔三戏吕布〕、〔五虎下西川〕、〔二龙戏珠〕等。有以地名和民间故事命名的:〔西河滩〕、〔东河沙接五路坦〕、〔吃凉粉〕、〔狮子滚绣球〕、〔珍珠倒卷帘〕、〔厦坡里滚核桃〕、〔狗嘶咬〕、〔风搅雪〕、〔银纽丝〕、〔十样景〕、〔乱撕麻〕、〔阴阳八卦〕、〔四红四喜〕、〔六六大顺〕等。有以花草命名的有:〔小茴香〕、〔刺带花〕、〔乱插花〕等。还有以鼓点、锣点和铙钹击数取名的有〔起槌〕(又名擂槌子)、〔五点子〕、〔七点子〕、〔九点子〕、〔十三槌〕、〔六铙〕、〔八钹〕、〔九连环〕、〔落点子〕、〔什锦排〕等等。它的曲牌结构比较复杂,有的曲牌往往在一曲中出现单拍子、复拍子、混合拍子。从节奏变化,段落的衔接,都有独特的处理手法。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气息。
洪洞威风锣鼓过去都是用于迎神祈雨、春节喜庆。所以它的演奏形式为列队行进,有时在广场固定队形。队伍规模一般为8人:即大鼓(1)、铙钹(1),插钹(1),铜锣(4)、小斗锣(1)。最大规模的队伍为30人:大鼓(4)、铙钹(3),插钹(4)、锣(18)、小斗锣(1)。无论队伍大小,人数都是偶数。有的村镇威风锣鼓实力雄厚,便分成若干列队,而每队人数都是30人。在击奏方法上,各队鼓的起点、落点均各有千秋,唯羊獬和万安的起点、落点、小斗锣领头指挥的击奏方法是一致的。所以洪洞县很早就流传着“威风锣鼓不与羊獬、万安相斗”的说法。1950年元宵节,全县各乡镇组织140多支威风锣鼓队,演奏人员近五千人,进县城大斗威风。1958年,由冯廷寿等人在羊獬整理改编的《跃进威风锣鼓》套曲,由羊獬村艺人演奏。将许多表演动作、队形变化画面加入威风锣鼓演奏中,且把威风锣鼓搬上舞台,参加山西省第一届民间音乐汇演,并荣获表演一等奖。
1981年,田川、史登奎整理改编的《腾飞锣鼓》套曲,在编导中汲取了戏曲、舞蹈和武术等姊妹艺术的营养,使击奏人员在载击载舞中,组成“长蛇摆尾”、“二龙戏珠”、“桃园结义”、“四喜发财”、“五星闪光”等线条清晰、图案美观的画面。这一大胆创造,使洪洞威风锣鼓,在列队行进和广场演奏的质量上,大大提高。现在,除了洪洞县外,附近霍县、汾西、临汾、浮山、襄汾等地也有威风锣鼓,各种鼓队名称繁多,如:“花甲威风锣鼓队”、“中青年威风锣鼓队”、“青年男子威风锣鼓队”、“巾帼女子威风锣鼓队”,“彩凤女子威风锣鼓队”、“四世同堂家庭威风锣鼓队”等等。
4.山西绛州锣鼓
流行于山西绛州一带。绛州是新绛县旧称,位于尧、舜两都之间,迄今存十几处仰韶文化遗址,堪称黄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直隶绛州志》记载:“岁时社祭,夏冬两季,又乡镇多香火,扮社鼓演剧。”《新绛县志》也说:“每逢赛社之期,必演剧数日,扮演各种故事,如锣鼓……”可见,一切民间艺术都依附会于民俗活动,正是赛社之类祭祀以及婚丧嫁娶,才使绛州鼓乐长期保留下来。
绛州鼓乐大致分为赛社锣鼓(亦称闹年锣鼓、社火锣鼓)、鼓吹锣鼓两类。赛社锣鼓又有清音锣鼓、表演锣鼓、伴奏锣鼓、鼓车锣鼓之分;鼓车锣鼓又分人拉、畜拖、车载三种鼓车锣鼓。鼓吹锣鼓主要用于民间婚丧嫁娶,一是小鼓行、打鼓行和吹手行的锣鼓,一是道士锣鼓。
绛州锣鼓一般是以演奏套曲为主,套曲中的每个曲牌可以独立成章。
三泉村的穿相锣鼓共有24路,其中《厦坡滚核桃》就不失为优秀小段。这种锣鼓在演奏时,常有舞蹈性表演。尽管一个地区“路数”大致相同,但是演奏技巧以至发出来的声响是截然不同的。
赛社锣鼓,一般都由旋子(俗称呆呆)领奏,以鼓为主,配有锣鼓以及其他铜器家伙。
花敲鼓特点在于,全部用革木乐器,所以当地俗称干鼓。鼓有24面,分别代表24个节令,在演奏时,中间4人手捧拍板(俗称夹板)、梆子作舞,象征牛、虎、狮子、麒麟。这种鼓乐近似宋代鼓乐,据说过去凡演奏者皆戴面具。
绛州锣鼓在演奏上有其独到之处,特别是华彩段演奏,它能充分运用鼓和鼓槌,以致鼓架,调动每个部位最佳的音响区进行打击,使发出的声韵别有地方风味。《秦王点兵》集中了所有的演奏技巧:敲鼓边、打鼓帮、顶鼓腔、搓鼓槌、磨鼓钉、磕鼓环、击鼓心,单打、对打、多重奏、混合奏,令人叹为观止。
气势浑厚,热烈豪放、慷慨激昂、粗犷有力,是绛州鼓乐的总体风格,这与新绛人“人性刚悍多勇敢”是一脉相承的,它与锣鼓杂戏和地方戏蒲剧也有着血缘关系,目前的演奏基本上保留了传统的艺术特色。
注 释
[1].1988年袁静芳还提出了以乐种主奏乐器为特征的分类方法,将众多乐种划分为鼓笛系乐种、笙管系乐种、琵琶系乐种、唢呐系乐种、丝竹系乐种、锣钹系乐种等。见《乐种学》,北京华乐出版社,第1版,1999。
[2].清·荣斋传谱,曹安和、文彦译谱,杨荫浏校订:《弦索十三套》第1集,北京音乐出版社,1955。曹安和、简其华译谱:《弦索十三套》第2集、第3集,北京音乐出版社。1962。
[3].清·荣斋传谱,曹安和、文彦译谱,杨荫浏校订:《弦索十三套》第1集,北京音乐出版社,1955,6页。
[4].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5,北京中华书局,第1版,1959,697页。李梦阳,号崆峒,公元1472~1529年;何景明,号大复,公元1506~1521年。
[5].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5,北京中华书局,第1版,1959,6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