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祭孔音乐
山东曲阜,是孔子的故乡,由于受历代封建统治者的袭封,“衍圣公”的府第宏大、庄严,孔庙是祀典孔夫子的专用场所,孔庙音乐是祭祀孔子仪式中的专用乐舞。旧时,于每年春秋二仲月的头一个丁日(俗称“上丁”)及孔子生日,均要在孔庙举行祭祀大典,故孔庙音乐也有“丁祭音乐”之称。由于历代均重视儒学,因此祭孔成为官府每年必不可少的主要祭祀活动之一,从宫廷到地方官府均如此,成为规范。
孔庙的“丁祭”祀典由皇帝颁定。祭祀中,以祭祀乐舞伴随祀典的全过程,其场面之隆重和规模之盛大,蔚为壮观,是当时各地的祭孔活动所无可比拟的。自明清以来,曲阜实际上已经成为传播孔庙音乐和保存古代祭祀乐舞的中心。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皇帝亲制“中和韶乐”,定《平》为曲名,以应“天下太平”之义,如迎神奏《咸平》、初献奏《宁平》……。其音乐的演奏(唱)成数仍袭明制六章六奏。但是康熙所制的“中和韶乐”,当时只用于国学的释奠活动。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钦颁“中和韶乐”的全套乐器给曲阜。
乾隆继位后,颂孔子是“集群圣之大成,祖述宪章,垂教万世”,皇帝以为“建极绥献得,有所遵循,以求治法道法之大全,由之则治,悖之则乱……”而极兴祭孔礼乐。乾隆八年(公元1734 年),朝廷为曲阜颁定了“中和韶乐”,乐名与康熙五十年颁行于太学的祭孔用乐基本相同,曲名仍用“平”字,如迎神奏《昭平》,初献奏《宣平》等。
清朝几代所颁定的祭孔礼乐均为“六佾之舞”、“轩悬之乐”。民国时期曲阜孔庙祭祀沿用清制。
祭孔仪式中,有乐有舞,所以又称祭孔乐舞。祭孔乐舞保存了上古时期乐舞一体的形式,亦保持了“六代乐舞”中“文舞”与“武舞”的分类。文舞手持羽翟,武舞手持朱干玉戚。从曲阜孔庙的乐制来看,武舞已经失传。文舞的舞者右手持翟左手执籥。根据大成乐章内六成的第二成(初献),第三成(亚献)和第四成(终献)共96个字,逐字变换舞姿。这种舞姿完全根据清朝颁布《圣门乐志》的图式。它以中国传统伦理为基础去表现“谦恭揖让”的内容。
音乐方面,共分四个部:即击乐部,琴瑟部,笛管部,歌部。宫廷祭祀音乐以及祭祀音乐,其礼器是特制的,多限于在宫廷中和在祭孔时专用。其乐器则更多强调“华夏正声”的原则,基本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据《皇朝礼器图志》可以看到,乐器按八音排列,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各类。计有十九种:计笙、笛、管、箫、埙、箎、凤箫、琴、瑟、编钟、编磬、登格钟、止格磬、柷、敔、鼗鼓、搏拊鼓、应鼓。足鼓、礼器中则有旌节、籥翟、冠带等等。这种制度从宫廷到地方均此,只是大同小异。
歌部唱的大成乐章分六成:一、迎神,二、初献,三、亚献,四、终献,五、送神,六、彻馔。歌声非常庄严华丽和浑厚有力,表示了举国上下对孔子的崇高敬意并歌颂孔子的美德。
曲阜孔庙乐舞的演奏技术,保持了古代的风格,朴素而谨严。从这种祭祀乐舞中。体现了艺术上的民族风格和民族固有的伦理道德的一致性。所谓“谦恭揖让,受授启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方面应该得到发扬。
关于祭孔乐章的曲谱,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为宋代,据《文庙祀典考》载:“宋有吕夷简等所制凝安等词六章。”曲谱一字一音。其中的“凝安之曲”如下:
例3《凝安之曲》宋.吕夷简作词与曲

各朝祭祀雅乐不相沿袭,须得重新制订,因此现存宋谱,应该是受到当时社会生活与音乐文化影响的产物。与后世乐谱的曲调风格多有不同。明代雅乐按《文庙祀典考》载,系明洪武六年詹同所撰,清代祭孔雅乐系乾隆六年颁布传为孔门后裔、《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所写。
例4《迎神咸和之曲》(明乐)詹同作词与曲

例5《迎神昭平之章》清·孔尚任作词与曲


上列三谱中,宋谱与明、清乐谱在风格上完全不同,明谱与清谱风格上颇为相近。从宋代以后,由于“曲”的兴起,对中国的音乐风格造成相当的影响。因此反映在明代与清代的雅乐中,前者可能与元曲风格接近,后者则与昆曲相像。
曲阜孔庙雅乐,共有六章,演奏音乐有器乐与歌唱两部分,每章有音乐八句,速度缓慢,曲调雍雍和睦而有气魄,恰当地表现出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与精神的风貌。我们看到,无论是宋代、还是明、清时期的祭孔音乐,乐章的音调均为一字一音,凝重肃然,体现了“大乐必简”的中国文化传统。
山东曲阜是孔子的故乡,也是春秋时鲁国的都城。孔庙的始建到现在已近2500年,因历代尊孔,孔庙也就为历代扩建,成了现在这样的宏伟规模,大成殿是祭祀时陈列轩悬,奏乐演舞的地方。
过去规定的祭日,每年是四次,二、八月的上丁日是国祭,五、十一月的上丁日是家祭。凡逢国祭,有二品大官前往主祭。祭祀在夜间子时进行,开始前先鸣鼍鼓(又名警鼓)三匝,参加祭仪的礼生(唱赞、引赞的人员),乐舞生(奏乐,唱歌和跳舞的人员)和主祭,陪祭都穿戴好礼服、祭服,站在应站的位置上,一切陈设的礼器,供物(释奠的器皿和三牲、俎豆等),乐器都安排停当;灯烛,庭燎(火炬)也都燃点起来,祭仪开始。
在祭仪中包括礼、乐、舞三部分,乐舞是配合着礼进行的。礼分六段进行,乐也分六章,第一章“迎神”,第二章“初献”,第三章“亚献”,第四章“终献”,第五章“撤馔”,第六章“送神”。舞共有三段。第一章“迎神”不舞。从第二章起“初献”、“亚献”、“终献”舞三章。五、六两章无舞。六章均有歌,唱歌专有歌生。舞者不歌,歌者不舞。
乐舞原为娱神,另一重要意义是“歌功颂德”。因此,“歌”是乐舞中的核心,乐舞的节奏是根据“颂词”的“字”,“句”,“节”来配合的。这在打击乐器的运用上特别的突出,明显。如一句唱完,为了使句读明显,要击“止歌磬”(又名特磬),在下一句的开始前,要击“登歌钟”,(这两句之间稍有间隔)然后起歌声,“编钟”,“建鼓”和着字头齐鸣。“土鼓”,“搏拊”,“鼗鼓”击在字腰(击在二、三、四拍。“鼗”击在第四拍后半拍,在一句完时不击,让“止歌磬”击)。“编磬”击在字尾。在每一成的开始与结束击打“敔”(始乐器)“敔”(止乐器)。这样相当复杂的打击方法,是配合着“字”“句”“节”处理的,舞者虽然不歌,但节奏随着歌。舞的姿态虽部分不可解,一部分可看出是根据“字”义。祭孔乐舞的特色与风格,重在“玉振金声,肃穆庄严”的气氛,通过渊沉浑厚的乐调以及其独特的演奏规律所形成的“颂”的格体来表现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