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花鼓调

(二)花鼓调

花鼓舞流行于我国汉族地区,在南方的安徽、浙江、江苏等省尤为普遍,其他省区如湖南、湖北、山东、山西、陕西等也有分布。花鼓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花鼓舞主要是指以安徽凤阳花鼓为代表的一类民间歌舞,以手持、身背花鼓自击,载歌载舞表演为主要特征。与此类歌舞表演形式相似的,还有山东的鞭子鼓、山西的晋南花鼓、陕西的陕南花鼓等,后几类花鼓与凤阳花鼓之间,多存在具有地域性传播性质的某种渊源关系。广义的花鼓包括主要流行于南方的一些表演性歌舞,往往采用花鼓为主要伴奏乐器,但自不击鼓,由打击乐队伴奏,如安徽的花鼓灯、湖南的地花鼓、江苏的苏南花鼓,以及小型歌舞的综合汇演,如江西的夹湖花鼓等等。此外,有人还把湖北的三棒鼓,福建、台湾的车鼓和流行于北方汉、蒙、满等民族的太平鼓舞也纳入广义的花鼓舞之中。现以凤阳花鼓为例进行描述。

1.花鼓舞溯源

凤阳花鼓有悠久的历史。据史载,早在宋代都城临安的瓦子勾栏和节日集会中,就有名为“花鼓”的歌舞节目。明代顾见龙所绘打花鼓图,画有一对农民夫妇,男的打锣,女的打鼓,两人对舞,男人背一小孩,一“官人”打扮的在一旁观看。由此可见,至少从明代开始,就已出现了由流浪艺人四处演唱花鼓进行乞讨的情况。据民间传说,明代朝廷迁江浙、山西等地二十万人移居凤阳屯田,此后连年灾荒,移民们纷纷走上逃荒之路,成群结队,沿途卖唱乞讨重返家园,代代相沿,历经数百年之久,凤阳花鼓便由此而生。《凤阳花鼓》歌曰:“说凤阳,道凤阳,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改行业,小户人家卖儿郎,我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街坊。”至清代,花鼓舞更由于破产农民和流浪艺人四处逃荒避灾,而流散至全国各地。不仅南方许多城乡皆有,北方各省也都能见其踪迹,并且与北方秧歌穿插表演。例如清袁启旭《燕九竹枝词》:“秧歌初试内家装,小鼓花腔唱凤阳。如蚁游人拦不住,纷纷挤过蹴球场。”有的地方,外来的花鼓入乡随俗,与当地民间歌舞结合,从而与流浪乞讨的原生民俗形式告别,融汇到群体居处,安土重迁的传统农业文化氛围中去。例如据清代《天津皇会考》记载,当时天津盛大的走会活动——皇会演出中,颇为有名的西沽村花鼓会表演的花鼓歌舞,便是由凤阳流浪艺人所传。由此可见,如今各地的花鼓中,确有相当的一部分为凤阳流浪艺人四处传播的结果,但也有一些民间歌舞虽称花鼓,与凤阳花鼓却无明显渊源关系。

2.表演形式

花鼓常采用两人对舞的形式表演,一般为一男一女,男持小镗锣,女挎小花鼓,边歌边击,相对而舞。据说,早期的凤阳花鼓表演者多为被称为“花鼓女”的流浪女子,其中一人左手持鼓,右手食指和中指之间,以及无名指和小指之间各夹一、二尺长的两根细竹棍,变换各种姿势,边唱边舞边击鼓;另一人持小锣敲击与之对舞。被称为双条鼓。此类跳唱节目的舞、乐形式与演唱内容较为简单,多带即兴性,常被用于挨门挨户“唱门头”的表演活动中。另一种表演形式为“坐唱”,即在主人家的板凳上坐着演唱,一般有较完整、固定的情节内容、特定的演唱环境和少量的听众,并收取一定的钱物报酬。

凤阳花鼓的音乐是以声乐形式的小调民歌为主,在当地的山歌谣曲基础上发展而成。这些舞歌曲调流畅、节奏鲜明,富有歌唱性和舞蹈韵律性特征。花鼓调的旋律风格往往因地而异,但常常演唱与前述花鼓调《凤阳花鼓》相同的歌词内容。此外,常用的代表性曲目还有《王三姐赶集》、《十杯酒》、《五更调》等。艺人随身携带的小鼓、小锣既是道具,也是乐器,可用来演奏引子过门和简单伴奏;也有的花鼓表演加上锣鼓打击乐或唢呐伴奏。

3.花鼓音乐

(1)《凤阳花鼓》

花鼓调《凤阳花鼓》,又称为《凤阳歌》,通过花鼓舞的广泛传播,在全国各地几乎都有它的变体曲调流传。该曲音乐为七句体乐段结构,宫调式。前5个乐句为主体部分,为复对应性乐段结构,由一对上下句和另一对一上二下式两个对应性结构组合而成。其中,第1、3乐句旋律形态相异,第2、4乐句相同,第5乐句在第4乐句旋律基础上加以变化,具有延伸、补充乐段的作用。每一乐句的首尾音前后相叠,呈传统音乐中典型的“鱼咬尾”结构特点。通过弱起的前短后长节奏型和附点、切分节奏型的频繁出现,以及婉转流畅、游龙走蛇般的旋律形态贯穿首尾,建立起整首舞歌的抒情性和舞蹈韵律性音乐基调。但是,至此音乐并没有最后终止,而是运用部分结束句旋律材料与模仿打击乐音乐的旋律型相互交织,逐渐分裂为最小的节奏与旋律乐汇,将舞蹈情绪和音乐力度、强度的弦线绷得越来越紧,逐渐走向曲终的高潮点。在整个乐段结构中,第6、7两个乐句既带补充、渲染结束气氛的作用,又具有相对完整的独立结构特征。此外,在整首舞歌的首尾,镶嵌有锣鼓打击乐的鼓点过门和尾奏,它们与乐段内部的锣鼓词衬句穿插交替,情景交融,几乎化为一体。歌词内容表现了花鼓艺人艰苦的卖艺生活和悲惨的夫妻身世,与抒情欢悦的曲调旋律相互映衬,折射出花鼓艺人既含有满腹辛酸、身怀苦难,又不得不苦中作乐,佯装笑脸登门乞讨卖唱的不平境遇。

(2)《王三姐赶集》

例4

figure_0112_0076

上例采用分节歌形式演唱多段歌词内容,曲式结构为上下句体乐段,上句建立B宫系统的宫调式上,下句后半部分则转调到其上五度调性上结束。鲜明的调性对比,再加上活泼俏皮的加花装饰和起伏跌宕的跳进音型,使不断反复的短小乐段增添了明显的动感和活力。该曲歌词内容表现了一位年轻的女货郎,对前来买鞋的男青年抒发自己对不幸婚姻的怨愤之情,以及对纯真爱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女声独唱为主,男声仅以对白加以帮腔衬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