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的主要派系

(一)汉传佛教的主要派系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开始只是在宫廷中有人信奉,并未在民间普及传播。魏晋时期,佛教经典逐步开始翻译,出现了以般若为主的义理之学,当时佛学与玄学关系密切,在相当程度上,佛学具有玄学化的特征。到了北朝,佛教开始走向独立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不同的佛学流派。隋唐时代,佛学在中国已经历了4~5世纪的流传,达到了中国佛教历史上鼎盛时期,由南北朝的学派进而成为若干新的宗派,而这些新的宗派具有承前启后的特质,成为中国佛教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宗教派别。这一时期的佛教派别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慈恩宗)、华严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1]

天台宗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成立的第一个宗派,创始人是陈隋之际的智figure_0447_0373大师(公元538~597年),因公元575年入天台山后长住于此,故又有天台大师之称。据该宗系谱,初祖为印度龙树,二祖为西魏北齐僧人慧文(活动时间约在公元535~557年),三祖为南北朝僧人慧思(公元515~577年),四祖智figure_0447_0374,确立定(止)、慧(观)双修原则。智figure_0447_0375大师所著《法华玄义》、《摩珂止观》、《法华文句》是其代表著作,被称为“天台三大部”。

天台宗祖庭为浙江天台山麓的国清寺,该寺由智figure_0447_0376创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晋王杨广承其遗意建成,初名为天台山寺,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赐额国清寺。11世纪末朝鲜僧义天入宋学天台宗教义,并将此宗传入朝鲜。13世纪日僧日莲根据此宗所依《法华经》,创立日莲宗。

三论宗

三论宗以奉印度中观学派龙树所著《中观论》、《十二门论》及其弟子提婆所著《百论》为经典,故名为三论宗。三论宗所奉三部经典经后秦鸠摩罗什翻译之后,师徒相继,流传不绝,著名的有僧睿、僧肇、僧导、昙济等。中经南朝宋、梁的僧朗、僧诠,陈代的法朗,至隋代的吉藏(公元549~623年)而集大成。完成了“三论”的注疏,创立了三论学派,吉藏的著作有《三论玄义》、《大乘玄论》、《法华玄论》、《法华义疏》、《中论疏》、《二谛义》等。但玄宗教义传至唐代,因天台宗和法相唯识宗的盛行,就渐次衰微了。公元625年,朝鲜僧人慧灌把此派学说传到日本。

法相唯识宗(法相宗、慈恩宗)

法相唯识宗为唐代玄奘大师(公元602~664年)和弟子窥基大师(公元632~682年)所创立,因为窥基常住西安大慈恩寺,故又名慈恩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从成都大慈寺来到长安,跟名僧精探《俱舍》、《摄论》、《涅槃》等经论,对大、小乘无所不通。但玄奘为了深入地、全面地贯融佛教各派之教义,于公元629年,经历西域16国,广求名师。他著《会宗论》,疏通了瑜価行学派和中观学派的争论;后又应戒日王的请求,著《制恶见论》,以折服小乘论师的破大乘论。玄奘在印度多次设坛讲经,辩论佛经中的疑难分歧,其论著战胜了印度五大天竺大、小乘所有的论敌,受大、小乘学者的一致推崇。大乘学者称他为“大乘天”;小乘学者称他为“解脱天”。玄奘西域求法,获得了无上荣誉,标志着中国当时的佛学发展已经超越了印度。玄奘所译《瑜伽师地论》,奠定了法相唯识宗的理论基础。窥基根据玄奘意见,融合印度瑜伽行派著名十师对于世亲《唯识三十论》之注释,编纂《成唯识论》,为该宗代表著作;又作《成唯识论述记》、《枢要》等加以发挥。

法相唯识之学曾盛极一时,其介绍和运用的因明学,促进了本宗学说的流传,使中国成为研究因明学的第二故乡,对后世具有很大的影响。公元653年,日僧道昭入唐从玄奘学法相宗义,回国后以元兴寺为中心传法,称南寺传;公元716年(一说717年),玄昉入唐从智周学法,回国后以兴福寺为中心传法,称北寺传。日本法相宗是奈良时期(公元710~794年)、平安时期(公元794~1192年)最有势力的宗派之一。

华严宗

创始人法藏(公元643~712年),因受武则天赐号“贤首”,故亦称贤首宗。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依据,在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唯识宗及地论师、摄论师等前人学说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个思想体系。杜顺(公元557~640年)被追认为初祖;二祖智俨(公元602~668年)著有《华严孔目章》、《华严五十要问答》、《华严一乘十玄门》,对后世影响较大。三祖法藏著作主要有《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旨归》、《华严经文义纲目》、《华严策林》、《五教章》、《华严经问答》、《华严经义海百门》、《华严金师子章》等等多部。该宗对《华严经》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阐发,宋、元以后各代对此之学说均有所弘扬和进一步的阐发。

智俨门下新罗人义湘将华严宗传入新罗,称海东华严宗初祖。日本天平十二年(公元740年)新罗僧人审祥到日本宣讲华严宗义,传法于日僧良辨,以奈良东大寺(亦称大华严寺、城大寺、总国分寺、金光明四天王护国寺)为根本道场,开创日本的华严宗。

律宗

律宗创始人为唐道宣(公元596~667年),佛教史学家,他主要研习和传持戒律,故名律宗。又因道宣常住终南山研究、弘传戒律,世称南山律师,该宗亦称南山律宗。部派佛教形成后,各部派对释迦牟尼在世时制订的各种戒律,理解不尽一致,所流传的戒律也有差异。道宣曾从北魏慧光三传弟子智首受《四分律》义,认为《四分律》从形式上看属于小乘,但从内容上看当属大乘。从律文中找出例证,说教众生“自利利他”,共成佛道等。律宗典籍通称“四律五论”。“四律”即《十诵律》、《四分律》、《摩珂僧祗律》、《五分律》;“五论”即《毗尼母论》、《摩得勒伽论》、《善见律毗婆沙》、《萨婆多论》、《明了论》。其中戒律原则主要依据《四分律》,故又称四分律宗。

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扬州大明寺鉴真和尚(公元688~763年),当时东渡日本奈良东大寺,筑坛传戒,弘扬戒律,开创了日本律宗学派。

禅宗

禅宗因主张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又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所称众生本有之佛性为目的,故,又称“佛心宗”。禅宗旨意为“教外别传”,不立语言文字,强调“以无念为宗”和“即心是佛”、“见性成佛”,故自称“顿门”。谓“顿入法门”,又称“心印妙法”。释迦牟尼大弟子摩珂迦叶为禅宗之起源,到二十八祖菩提达摩,自印度人中国开辟禅宗蹊径,到洛阳少林寺,弘扬禅学,是为中国禅宗的初祖。自五祖弘忍(公元602~675年)时,以传法嗣为由,命门人作偈。神秀(约公元606~706年) 作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认为其偈未见本性。慧能(公元638~713年)亦作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空无的观点来看,慧能的空无观比神秀更彻底,故弘忍选定慧能为嗣法人(原定神秀为嗣法人),为第六代祖,并秘密传给袈裟,连夜潜回岭南。后禅宗分为南北二宗,南宗慧能,北宗神秀,史称南能北秀,为佛教因宗生派之起端。北宗强调“拂尘看净”,力主渐修,要求‘打坐’、‘息想’,起坐拘束其心。北宗后来在社会上没有多大的发展,通行中国的禅学全是南宗,南宗成为了禅宗的正统,受到唐王室的重视,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慧能立南宗后,先后在曹溪宝林寺、韶州大梵寺说摩珂般若蜜法,传无相戒,与北宗对应,并战胜所有佛教宗派,创立适合中国文人的禅学,彻底变印度式佛教为中国式佛教,其门人将言行集为《六祖坛经》。慧能的门下有青原行思(公元740年卒)、南岳怀让(公元677~744年)、南阳慧忠、菏泽神会(公元686~760 年),形成禅宗主流。后青原系下形成三宗,曹洞:洞山良价(公元807~869年)及弟子曹山本寂(公元840~901年)创立;云门:韶州云门寺光泰禅文偃(公元864~949年)创立;法眼:文益(公元885~958年)创立。南岳系下形成两宗;沩仰:沩山灵佑(公元771~853年)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公元807~883年)创立;临济:镇州临济院义玄(公元867年卒)创立,后又分慧南(公元1002~1069年)创立的黄龙、方会(公元992~1049年)创立的杨岐两派。史称“一花五叶”(一花言达摩、五宗为五叶),加上黄龙、杨岐两支,又称“五宗七派”。禅宗所依经典,先是《楞伽经》,后为《金刚经》,《大乘起信经》对之亦有影响。

8世纪,新罗僧信行(公元704~779年)入唐从神秀受法,把北宗禅传入朝鲜。道义从马祖门下智藏受法,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回国,传入南禅宗。

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日僧荣西到天台山万年寺,从临济宗黄龙派虚庵怀敞受法,将此宗传至日本。南宋末,一些禅僧东渡日本,多传授临济宗杨岐派禅法。13世纪初,日僧道元到中国南宋从洞山第十三代弟子如净(公元1163~1228年)受禅法,把曹洞宗传入日本。至今,禅宗曹洞、临济两宗在日本流传不衰。

净土宗

净土宗亦称莲宗,言死后往生阿弥陀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故名。为唐代善导(公元613~681年)创立。但结社专修净土者,则始于东晋慧远(公元334~416年),他在庐山邀集僧俗48人成立“白莲社”,发愿往西方净土,故被后代奉为初祖。其后影响较大者有东魏汾州玄中寺的昙鸾(公元476~542年),著《往生论注》;隋唐间的道绰(公元562~645年),著有《安乐集》,称净土宗二祖。善导随道绰听讲净土要旨,继承其说,后至长安光明寺、慈恩寺弘扬净土要义,正义创立该宗,为净土宗三祖。净土宗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经》和世亲的《往生论》(即《净土论》)为所依主要经典。善导所著《观无量寿经疏》、《往生礼赞》、《观念法门》、《法华赞》、《般若赞》为该宗的主要代表著作。由于修净土宗行简易,中唐以后得到广泛流传。宋明以后,净土宗又与禅宗结合,在社会上一直具有较强的影响力。9 世纪日本天台宗僧圆仁入唐学天台、密宗教义,也学净土念佛法门并传入日本;12世纪源空(法然)据善导的《观无量寿经疏》,著《选择本愿念佛集》唱导专修念佛,开创日本净土宗。

密宗

亦称密教、秘密教、真言乘、金刚乘等。密宗在印度一般认为是7世纪以后,印度大乘佛教的一部分派别与婆罗门教结合的产物,自称受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传授,为“真实”言教,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礼和民俗信仰为特征,该宗仪轨复杂,对设坛、供养、诵咒、灌顶等皆有严格规定;需经阿门梨(导师)秘密的传授。大约在东晋时代就有大量密咒被译过来,但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善无畏(公元637~735年)带来《大日经》,与弟子一行(公元673~727年)共同译出,为中国密教传授之始。其传以胎藏界密法为主。开元八年(公元720年),金刚智(公元669~741年)与弟子不空(公元705~774年)传入《金刚顶经》(不空译),其传授以金刚界密法为主。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人被中国佛教史称“开元三大世”。

密宗的主要经典有《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菩提心论》、《释摩诃衍论》等。其中一行的《大日经疏》为其代表作。

中国内地密宗传至两代,即在五代以后,便逐步衰微,随与天台、净土、律、华严各宗相融合,不再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派。中国西藏地区的密宗是藏传佛教,它是莲花生、阿底峡等先后从印度传入,与内地汉传密宗是两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