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福建锦歌

(一)福建锦歌

福建锦歌属牌子曲类说唱音乐中较为初级的形式,说唱化程度不高,但唱腔优美清新,是一种更多保留了民歌风格的曲种。

1.福建锦歌的形成

锦歌是福建省的主要说唱曲种之一,用闽南方言演唱,流行在闽西南、台湾全省和东南亚一带华侨聚居的地方。锦歌发源于以漳州、石码、厦门为中心的锦江和上连芗江下接鹭江的漳州平原。这里的民歌传统久远,从古越人的但歌到南蛮人的番歌都是流行在这里的民间歌谣。以后逐渐发展出畲族民歌、置家船歌、采茶褒歌、车鼓舞曲等;从秦汉到隋唐几次来自中原的汉族移民带来了北方的歌舞,加上宋元明的江南民歌小调、南词等都孕育了锦歌的诞生。

锦歌积淀虽深厚,但仍然保留了较多的民歌特点。如传统曲目中《长工苦》、《车水歌》、《行船歌》、《十二个月》等,基本是民间歌谣;《五里桥》、《榕树根》、《雨伞遮》是采茶褒歌;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有了叙述故事的曲目,长篇的如《山伯英台》、《陈三五娘》、《孟姜女》、《秦雪梅》;短篇的如《妙常怨》、《井边会》、《吕蒙正》、《玉贞寻夫》、《金姑赶羊》等。

2.演唱形成

以前锦歌中有盲歌者自弹月琴或自拉南二弦走乡串户卖唱的称“乞食歌”。现在主要是坐唱。锦歌以管定调称“管门”。以洞箫定调的称“洞管”,又称上四管;以笛定调的称“品管”,又称下四管。主要伴奏乐器有洞箫或笛,大筒或南二弦,还有琵琶或月琴(琵琶是横抱的南琶),拍板由演唱者自击以掌握节奏。

3.唱腔

(1)〔五空仔〕。锦歌主要曲调。以洞箫筒音D为调式主音徵,宫音为G。结构一般为四句,七字句较多,旋律平稳,旋律进行当中常用宫调转换。如典型唱段《安童闹》,由D徵开始,结束于d 商,即从G宫转入C宫。

例1.〔五空仔〕《安童闹》

figure_0164_0121

(2)〔四空仔〕。也是锦歌主要曲调。以洞箫筒音D为羽音,宫音为F。结构亦为四句,节奏较为舒缓流畅,音程跳动较大,曲调突出羽、角二音,但二、四句唱腔都落徵音,具有一定羽徵交替调式色彩,风格上具有淳朴清新的乡土气息。

例2.〔四空仔〕《骂三哥》

figure_0165_0122

(3)〔杂念仔〕。又称〔杂碎仔〕。为锦歌中的念诵性唱腔,原为单人数板,后发展成双人对答或三、四人接唱的形式,唱词非常口语化,字句长短不定,内容生动有趣。唱腔旋律性不强,字多腔少,常一字一音句句相连一气呵成,到一个小段落用拖腔结束。

例3.〔五空杂念仔〕《海底反》

figure_0165_0123
figure_0166_0124

(4)杂歌花调。这是锦歌中数量很大的各种民歌小调及当地小戏的曲调。按其来源可分四种:1、闽南民歌,2、采茶褒歌,3、竹马、车鼓等民间小戏曲调,4、南词小调。这类唱腔曲调庞杂,音乐丰富多彩。结构有时用单支曲牌反复演唱多段唱词,有时连用不同曲牌,但无比较固定的连缀方式。

杂歌花调唱段《楼台会》(见曲谱集)

4.锦歌与歌仔戏和芗剧

闽南的锦歌在清初郑成功东渡时传入台湾,当时迁入台湾的士兵思念家乡,以锦歌寄托思乡之情,遂使锦歌在台湾兴盛起来。到清朝中叶,内地的四平戏、乱弹、汉剧、京剧、高甲戏等相继传入台湾,在这些民间戏曲的影响下,锦歌也由清唱的说唱形式逐渐发展成戏曲,称歌仔戏。艺人相传1926年台湾歌仔戏班“三乐轩”到闽南同安县祭祖进香,这是歌仔戏首次回娘家,他们在厦门演唱时受到热烈欢迎。以后每年都有台湾歌仔戏班到漳州、龙溪一带演唱,很快歌仔戏就在闽南扎下了根,成立了自己的歌仔戏班。后因战乱国民党政府下令禁唱歌仔戏,解散了戏班,从业的艺人不得不重唱锦歌,又在锦歌的基础上吸收南词、潮剧形成一种曲调称“改良调”,后来在这基础上形成的戏曲称“改良戏”,使这一剧种保留了下来。20世纪50年代以后此剧又得到发展,因其流行于九龙江中游芗江一带就定名芗剧了。

歌仔戏和芗剧与锦歌唱腔大致相同,锦歌中的〔五空仔〕在歌仔戏中称〔大调〕,〔四空仔〕称〔七字仔〕,〔杂念仔〕称〔什念仔〕,花调杂歌在歌仔戏中也保留着。发展成戏曲后音乐更富于变化,伴奏加上锣鼓及有别具特色的弦乐一椰壳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