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
2025年09月26日
第一节 概述
佛教是指佛陀的言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传于公元前6~前5世纪时,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Kapilarasta,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王子悉达多·乔达摩(Siddhartha Gautama,在世时期一般认为是公元前560~前480年之间) 创立,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释迦是印度的一个民族,牟尼是明珠,释迦牟尼即喻为释迦族的圣人之意。
佛教从公元前5世纪兴起到公元1世纪的五百年间,是小乘佛教,修渡小乘的目的是为了救渡自己,独善其身,反映了印度社会奴隶制经济在由确立到充分发展的历史时期中的产物。和小乘佛教相对的大乘佛教,是在公元1世纪时发展起来的,修渡大乘的目的,除了救渡自己外,还要救渡一切众生,兼善天下。对佛与菩萨的崇拜仪式,寺庙的建立以及关于极乐世界与地狱的说法等等,也都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而发展起来了。中观学派(亦称大乘空宗)和唯识学派(亦称瑜伽行派)是印度大乘佛教中两大派别。中观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龙树(公元2世纪时人),他的代表作品是《中观论》,该派所奉主要经典是《大品般若经》;唯识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无著和世亲两兄弟(约公元4~5世纪),代表作品是世亲的《俱合论》,该派所奉主要经典是《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公元6世纪时,印度的封建制度已经形成,佛教与婆罗门教融合以后形成了印度教。佛教至此在印度逐渐衰微,到了13世纪,伊斯兰教统治印度后,佛教在印度便已失去了它往日的社会地位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