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普济法事
佛教的普济法事,是专为死者举行的各种法会。如举行水陆道场、盂兰盆会、放焰口、转咒等等,以超度亡灵。其中,放焰口是音乐性很强的系统而完整的佛教礼仪形式。
1.水陆道场
全称是“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盛会”,亦称“水陆法会”、“水陆斋”。水陆道场是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的大型佛教法会。其目的一是对先亡者祖先幽灵所作的追善菩提;二是将此功德回施到施主自身及其眷属;三是救济六道众生普超三界。
据《佛祖统纪》卷33载:“梁武帝梦神僧告之曰:‘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何不作水陆大斋以拔济之。’……帝即遣迎《大藏》,积日披览,创立仪文,三年而后成……天监四年二月二十五日(公元505年),就金山寺依仪修设。帝亲临地席,诏佑律师宣文……常设此斋流行天下。”根据上文所载,可知中国佛教“水陆道场”法会,起始于梁武帝。
宋神宗熙宁中(公元1068~1077年),东川杨锷根据梁武帝仪文,撰成《水陆仪》3卷,盛行于世。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苏轼为亡妻设水陆道场,撰《水陆法像赞》16篇,称为“眉山水陆”。南宋时,史浩著《仪文》4卷,称“北水陆”;南宋末,志磐又根据史浩《仪文》续成《新仪》6卷,称“南水陆”。可知宋代水陆道场佛事盛兴情况。明代袾宏取“南水陆”仪文重加订正,成为《水陆修斋仪轨》6卷。清代又有咫观撰写的《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普利道场性相通论》9卷、《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法轮宝忏》10卷。现在通行的是清道光间仪润汇集袾宏订正的《水陆仪轨》。
水陆道场规模巨大,法会少则7天,多则49天。参加僧众至少70~80人,一般是200~300人,多则上千人。法事道场设内坛、外坛两部分,外坛包括大坛、诸经坛、法华坛、净土坛、华严坛、瑜伽坛(即施食坛),有的不设瑜伽坛而设药师坛;主要活动在内坛进行,坛内要悬挂“水陆画”200多幅。法事主要程式有洒净、结界、遣使发符、请上堂、请下堂、供上堂、供下堂、奉浴、授戒、施食、送圣、放焰口等。
2.盂兰盆会
亦称“盂兰盆斋”、“盂兰盆节”,另称“中元节”、“鬼节”。“盂兰”是梵文音译,意译是“救倒悬”。每逢夏历七月十五日,佛教信徒根据西晋竺法护译的《佛说盂兰盆经》而超荐历代祖先。据《佛祖统纪》卷37载,中国自梁武帝始设盂兰盆斋,他于大同四年(公元538年)在同泰寺设盂兰盆斋,此后上行下效,很快传播到民间。盂兰盆会仪轨是在夏历七月十五日全天举行,在此数天前,即建立佛坛、普施坛、孤魂坛。仪轨程式内容主要有净坛、开坛、诵《大悲咒》、“十小咒”、《心经》等;后诵《疏文》(请佛、菩萨下界指导);净坛后行“引魂”仪式(引鬼入坛);诵《心经》、《往生咒》、“三真言”。开坛后拜坛,多依《慈悲水忏》中所载仪轨施行。晚上普施,主要是放焰口 ;烧法船、烧灵房;放河灯等。
3.放焰口
“放焰口”是重要的佛教仪式,“焰口”亦称“面燃”,是佛经中的饿鬼名。密宗有专对这种饿鬼施食的经咒和念诵仪轨,照此举行的佛教仪式称为“放焰口”。“放焰口”主要用于佛教节日阴历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节”(民间称“鬼节”“灯节”),后来亦广泛用于民间。“放焰口”一般在黄昏时举行,供以饮食,以度饿鬼,成为为死者“超度亡灵”不可缺少的法事活动。虽然公元1世纪佛教已从印度传入,但将梵文《瑜伽焰口》译成汉文,始于7~8世纪。唐代,于田人实叉难陀(公元652~710年)首译《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1卷)和《甘露陀罗尼咒》(1卷);其后狮子国人不空三藏(公元705~774年)根据同本译出《救拔饿鬼陀罗尼经》及《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仪轨经》[7]。
所译焰口仪轨的程序是:一、破地狱真言;二、召饿鬼真言;三、召罪真言;四、摧罪真言;五、定业真言;六、忏悔真言;七、施甘露真言;八、开咽喉真言;九、七如来真言;十、发菩提心真言;十一、三昧耶戒真言;十二、施食真言;十三、乳海真言;十四、普供养真言;十五、奉送真言。
当时的《焰口》是以密宗形式施法,唐五代以后已失传。直到元代藏传佛教传入汉地,密宗《焰口》施食之法又得以在内地流传,其名为《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1卷)。该《焰口》与不空三藏的译本相比,增加了三归(皈)大轮明王咒、转法轮菩萨咒、三十五佛、普贤行愿偈、运心供养、三宝施食、人观音定、尊胜真言、六趣偈、发愿回向偈、金刚萨锤百字明、十类孤魂文、三皈依赞等部分。从这些增添的部分来看,元代承传的《焰口》,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充实与丰富了唐代《焰口》的内容。
明代,由于佛教各宗各派所传《焰口》流通经本大相径庭,纷纭彼此,莫知适从。故天机禅师根据明代《焰口》本,删节整理了《修习瑜伽集要施食坛仪》(1卷),世称“天机焰口”;莲池大师又据此本删辑而成《修设瑜伽集要施食坛仪》(1卷)。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宝华山释德基又根据莲池辑本删辑成《瑜伽焰口施食集要》(1卷),世称“华山焰口”,亦称“南方焰口”,流传地域较广。而天机禅师所辑的“天机焰口”,则主要流传于北方。
北方焰口,又有“禅焰口”与“音乐焰口”之分。这两种焰口的禅乐部分是完全相同的;所不同的是“音乐焰口”加入了音乐与法器的演奏部分。即“禅焰口”只用忏钟、鼓、馨、引磬、木鱼、法铃等法器伴奏禅乐;而“音乐焰口”则加用管、笙、笛等乐器及铛、铦、钹、铙、云锣等法器演奏器乐曲与法器曲牌,使之穿插于焰口的部分段落之中,丰富了焰口的表现意境与情节氛围。在北京,由于佛乐演奏有“怯音乐”(用大管)与“京音乐”(用小管)之分,故,用京音乐演奏的北方焰口即为中国佛教京音乐焰口,但焰口的禅乐部分,无论是北京“京音乐”焰口还是“怯音乐”焰口,基本上是一样的。
中国佛教京音乐《瑜伽焰口施食》佛事仪轨包括五个大的段落,含八个部分和四十二个标题[8]。
第一个大段落:第一部分,“瑜伽焰口”的序部。正座参礼“佛、法、僧”三宝,然后登座,揭开“瑜伽焰口”之序幕。
第二个大段落:第二部分,请圣。“瑜伽焰口”的准备阶段,请来偏法界、尽十方一切佛法僧——毗卢佛、观音菩萨、阿难陀尊者等一切圣众,光临法会,阐明放焰口的目的与意义;净坛驱魔;供养诸佛。
第三个大段落:第三部分,坛仪文.为亡灵念“文信”。
第四个大段落:第四、五、六、七部分。为“瑜伽焰口”的主体部分。包括“度亡召请”(破地狱门,奉请地藏王菩萨光临法会,奉请引魂王菩萨引出各类孤魂前来道场);“度鬼”(抛斛、为孤魂忏悔灭罪,劝皈依三宝);“发愿回向”(六道鬼神、同皈三宝,得脱三涂)。
第五个大段落:第八部分,“瑜伽焰口”的尾部。“瑜伽焰口”结束,奉送诸佛菩萨、各路神灵,功德圆满;展示“瑜伽焰口”对净化人世与乾坤的意义与作用。
清初宝华山德基大师所释为:“手结密印,口诵真言,意专观想,身与口协,口与意符,意与身会,三业相应,故曰瑜伽。”
中国佛教京音乐《瑜伽焰口施食》佛事仪轨程式[9]:
第一部分,拜座、登座:一、拜座;二、登座。
第二部分,请圣:三、戴冠请圣(请毗卢佛);四、五方结界;五、瑜伽文;六、请圣(请观音菩萨);七、加持四静;八、开铃;九、释迦文;十、请圣(请阿难陀尊者);十一、皈依三宝;十二、真言;十三、曼答辣图。
第三部分,坛仪文:十四、坛仪文;十五、念“文信”。
第四部分,五供养:十六、启告三十五佛;十七、五供养;十八、除魔。
第五部分,度亡召请:十九、音乐《三宝赞》;二十、破地狱门;二十一、请圣;二十二、毕字真言;二十三、召请;二十四、骷髅真言;二十五、音乐套曲《料峭》。
第六部分,度鬼:二十六、阎罗文;二十七、水月真言;二十八、抛斛;二十九、真言印;三十、尊胜真言;三十一、尊胜咒;三十二、普隆咒;三十三、往生咒;三十四、六趣偈。
第七部分,发愿回向:三十五、回向偈;三十六、奉送印;三十七、十报恩;三十八、伏以文;三十九、金刚萨陀百字咒;四十、薜荔文。
第八部分,圆满奉送:四十一、发愿回向偈;四十二、法器《河西钹》。
“音乐焰口”一般由12-14人担任:
正座:焰口的主持者,身着黄袍,一般为1人(有时为3人);摇击法铃。
主行:身着黄袍,1人;击木鱼。
邦照:身着黄袍,1人;击引磬。
管:头管、二管各1人;头管兼击钹。
笙:头笙、二笙各1人;头笙兼击镲。
笛:头笛、二笛各1人;头笛兼击铙。
云锣:头锣、二锣各1人;兼击铛。
忏钟、鼓:1人。
“放焰口”时所用的主要名词与音乐术语:
赞:唱颂经文。
偈:梵文Gatha的意译,佛经体裁之一。一般的偈均由固定字数(四、五、六、七言等)的四句组成,但佛曲中亦有超过四句组成的偈。
举:某一禅僧(正座或主行)的领唱,多为散板引起。
喝:全体禅僧演唱。
白:由正座或主行念颂经文。带有一定的韵腔。
直唪:全体禅僧念颂经文或咒语。
手印:正座用双手的各种造型表示佛事仪轨中之种种含意,每个手印均有特定的造型与名称。
正座:“放焰口”全部佛事仪轨的主持者,一般仪式为一人,称一大士;重要仪式可有三、五、七位正座主持,分别称三大士、五大士、七大士。
主行:亦称播文,在“放焰口”佛事仪轨中,居正座之上手,在“放焰口”时多以“举”的形式为各段落开始作指引与提示者。
邦照:在佛事仪轨中,居正座之下手,随正座与主行之“举”演唱或念诵经文。
随众:多数“放焰口”仪式中只有正座、主行、邦照3人,如上随众(一般均加双数),则分别坐在主行与邦照旁,随正座与主行之“举”演唱或念诵经文。
为“超度亡灵”而举行的“音乐焰口”,在人去世后的第三天晚上开始做,称为“接三”,第四天休坛,第五天照常进行。单日做、双日休。一般做三次,最多可到十次。以后可在人去世后的第六十天做一次,或周年和若干周年做一次,每次只做一天。
“音乐焰口”仪轨设有坛位、灵位和桌椅。坛位除不能坐东朝西外,其他方向均可。如房屋结构所限,坛位只能坐东朝西时,则用黄色纸条写上“回光返照”四个字用香炉压在坛位上。坛位上还摆有佛像、五佛冠、一对法铃、杵、锉、轮、佛尺、杨枝、净水瓶、花米牒等物。
京音乐放焰口座位队形图之一:

中国佛教京音乐《瑜伽焰口施食》所唱韵曲有《面燃大士赞》、《六句赞》、《参礼条子赞》、《三大士》、《翠黄花》、《叶里藏花》、《准提咒》、《豆叶黄》、《供养赞》、《十报恩》等40余首;演奏的音乐有只曲《小华严》、《清江引》、《梅花操》,套曲《料峭》等多首;法器有《开坛钹》、《河西钹》、《粉蝶六条》等。
注 释
[1].三十七道吕即:分四念处(小乘的念处为:观身不净,观受有苦,观心生灭,观法无我;大乘四念处为:观身如虚实、观受内外空、观心但名字、观法善恶俱不可得)。四正勤(据增一《阿含经》(卷十八)言:1、未生弊恶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远离恒欲令灭,2、已生弊恶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原理恒欲令灭,3、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4、已生善法,求方便令增多,不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忘。”四如意足(《法门名义集》曰:1、欲如意足,2、念如意足,3、精进如意足,4、慧如意足)。五根(《杂阿含经》(卷二十六)曰:1、信根,2、精进根,3、念根,4、定根,5、慧根)》五力(《杂阿含根》(卷二十六),五力为1、信力,2、精进力,3、念力,4、定力,5、慧力。)七觉支(据《杂阿念经》(卷二十六)载,1、念觉支,2、择法觉之,3、精进觉支,4、喜觉支,5、猗觉支,6、定觉支,7、舍觉支。)八正道(据《大乘义章》(卷十六)等记载,八正道为1、正见,2、正思维,3、正悟,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
[2].朝暮课诵撰写主要参阅与引用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田青主编,吴立民作序:《朝暮课诵规范谱本》,开明文教音像出版社,1995。
[3].据《宗教辞典》载,该书未著“撰人和时代,是中国寺院常用经、律、偈、仪文、咒等的选集。”1053页。
[4].据《中阿含经》卷55、《俱舍论》卷14等载,“八戒”为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欲;4、不妄语;5、不饮酒;6、不眠坐高广华丽之床;7、不装饰、打扮及观听歌舞;8、不食非时食(即正午过后不吃饭)。
[5].纪念法事、祈福祛灾法事、普济法事的撰写,主要参阅以下论著:任继愈主编:《宗教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冯修卉著:《晨钟暮鼓》,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6].《佛祖统纪》为佛教史书。南宋天台宗沙门志磬在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著,全书54卷。
[7].参考凌海成撰:《〈瑜伽焰口〉音乐佛事浅说》,万事通服务台录制《瑜伽焰口》说明,1986。
[8].1989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四年级学生肖学俊,曾多次采访智化寺京音乐第26代传人本兴,并将采访成果整理为《北京智化寺音乐焰口佛事录》。在肖学俊采访研究整理的基础上,袁静芳于1993~1995年,又先后采访了安和(正座)、奎林(主行)、锡泉(邦照)、本兴(云锣、笛)、福广(笙)等乐僧,对中国佛教京音乐焰口作了进一步的考察,并将其佛事仪轨之全部过程,进行了记录。
[9].本佛事录所用《瑜伽焰口》,为民国壬戊三月(公元1922年)直隶定府隆兴寺主持僧意定重刊,版存前门外杨梅竹斜街中间路北永盛斋刻字铺。公元1986年由中国北京万事通服务台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