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至南北朝时期
东汉张陵创立天师道时,道乐科仪的形式直接承袭了巴蜀祝巫歌舞。对此,近人王家祜先生在《道教论稿》中考证说:“巴人妖巫之术容为天师道的原始根据。道士上章,词同俗巫解奏之曲,盖张陵之术本(巴蜀)巫觋之法也。”当时的斋醮仪式内容主要是祈祷、画符、念咒。张陵和他的子孙们建立的科仪种类有“上章仪”、“旨教斋”、“涂炭斋”等,形同古代巫术。如其中的“涂炭斋”,据载设坛者即披头散发,黄土涂面,以歌舞降神驱鬼。东晋葛洪(公元238~363年)在《抱朴子内篇·道意》中记述早期道教斋醮时写道:“而徒烹宰肥腯,沃酹醪醴,撞金伐革,讴歌踊跃,拜伏稽颡,守请虚坐,求乞福愿。”尽管作者对这种忽视内修而只重表面的形式持批评态度,但却真实地记录了当年斋醮时号歌舞踊的生动场面,说明道教音乐初萌时期已有法器演奏配合歌舞,但还未脱离巫乐的形式。
北魏嵩山道人寇谦之(公元365~448年)在太武帝的支持下,对张陵的天师道进行了改建。废除了五斗米的税制,制定了新的教规和科仪,创立了“北天师道”。他于北魏神瑞二年(公元415年)撰《云中音诵新科之戒》,在新科音诵中,已有了《华夏赞》、《步虚词》的道教音乐篇章。从寇谦之开始,在以往的直诵的基础上增加了音诵,强调诵经的高低起伏,增加诵唱的成分。他还亲执经籍作了《八胤乐》音诵。由于寇谦之的改革使道乐科仪向正规化发展了。
南朝刘宋时庐山道士陆修静(公元406~477年)在稍晚于北方寇谦之时,也在南方进行了道教改革,创立了“南天师道”,并且在江西庐山始建了第一个道观——简寂观。此后,南北朝时期大批道观相继建立,集体住观修行,有严格的戒律,使道教成为成熟的宗教,也便于建立正式的科仪。陆修静住观广集道教经书达1000多卷,整理编纂了《三洞经书目录》,又编著了斋法仪范百余卷,将科仪音乐的内容程序规范化,使科仪音乐有了范本,可照本宣科。他所著的记述当时科仪情况的《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中就有“咏〔步虚辞〕”,“弟子绕坛梵咏”的字句。陆修静还撰有专门的道乐篇章,如《升玄步虚章》、《灵宝步虚词》、《步虚洞章》等。至此道教科仪音乐已正式形成。